找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hèng

【源】 ①系自姬姓。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桓公初受封于郑,在周之畿内(故城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后徒溱洧之间,今河南新郑是也,战国时为韩所灭,子孙播于陈、宋,以国为氏(6,7,12,17,60)。②金时女真人石抹氏汉姓为郑(71)。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又,清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郑者(180)。今满族姓(344)。③清高丽人姓,世居得州(23)。今朝鲜姓。④裕固族增斯恩氏之汉姓为郑(198)。⑤台湾土著(65)、京(104)、壮(109)、瑶(118,119,225)、彝(130)、白(139)、蒙古(318,344)、回(318)、黎、东乡、羌、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望】荥阳(17,60,418)。【它】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用日本姓谷川的台湾土著人,在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重新选汉姓为郑(65)。【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8%,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郑姓人口22%。【人】郑弘,汉时南阳太守(62)。郑成功,明时南安人,明末清初收复台湾(6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瑶、京、黎、纳西、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桓公初封於郑,在周之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姬姓。②又,汉代西南少数民族亦有郑姓,《中文大字典》 注引 《后汉书·南蛮传》 云: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 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皆生於黑穴。” ③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 注云: “唐代鱼注冒姓郑,郑注曾任凤翔节度使。”④鲜族之郑姓,历史亦颇悠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 载: 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珍支部为本彼部,姓郑。” 又 《清通志·氏族略》 亦载,高丽族之郑姓,世居得州地方。⑤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郑佳氏后改单姓郑。见 《满族姓氏录》。⑥今裕固族之郑姓,由增斯恩氏所改。增斯恩,或称增柯斯,本户族名,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姓 “” 而为单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

汉代有郑众、郑玄;宋代有郑樵; 明代有郑和,现代有郑律成,鲜族音乐家。

猜你喜欢

  • 佘楞伊

    读音:Shéléngyī【综】 清镶红旗满洲护军玉僧住之妻为佘楞伊氏(260)。

  • 唾契汗

    读音:Tuòqìhàn【源】 北魏时宇文部族有唾契汗姓(17)。《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据 《姓觿》注云: “源于宇文氏。”则此当为鲜卑族姓。未详其他。

  • 是連

    读音:Shìlián【源】 代北姓(7,27,70)。【变】 北魏孝文太和中改为连氏,见《魏书·官氏志》(7,12,27,60,70)。【望】 河南(7)。【人】 是连子畅,北齐时黄门侍郎,见《通鉴》

  • 犁婁

    读音:Lílóu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据《岳渎经》云:“夏禹臣有犂娄氏。”当为犂娄氏之始,以名为氏。

  • 室引

    读音:shì yǐn河南房氏,晋初有房乾,本出清河,使北虏,留而不遣,虏俗谓房为室引,因改为室引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其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云

  • 读音:Sōng/Sung【综】源出不详。台湾高雄、台南等地均有此姓(64)。

  • 贛婁

    读音:Gànlóu【综】 周时齐隐士赣娄子,著书五篇(7,9,15,21,60)。然据张澍考证,赣娄系黔娄之误(26)。《中国姓氏大全》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 “历史上的罕见复姓。周代有赣娄子

  • 哈勒塔喇

    读音:Hǎlètǎlǎ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为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索尼

    读音:Suǒní【综】 清镶黄旗蒙古马甲阿金太之妻为索尼氏(260)。

  • 莫賀

    读音:Mòhè【综】唐时吐蕃人姓。唐吐蕃突骑施酋长莫贺达于率众内属,见《旧唐书》(242)。《姓氏词典》 引 《唐书》 收载; 其注称: “唐有莫贺设、莫贺达干。”未详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