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Féng

【源】 ①系自归姓。春秋时郑大夫冯简子之后,见《世本》(4,11,21)。②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支孙食采于冯城(故城在今陕西大荔),因以为氏(9,11,12,17,60)。汉、唐之期,支派甚多,主要有:出颍川(今河南禹县一带)者,系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今山西长子一带)者,系汉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今陕西西安一带)者,系汉燕王冯宏之后。出弘农(今河南灵宝一带)者,系西魏时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系唐时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7,60)。③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④清时广西泗城府土司冯姓始于明朝(72)。⑤瑶族姓(118,119,225)。又,云南金平平安寨瑶族勒崩氏,汉姓为冯(117)。⑥京(104)、壮(109)、侗(113)、彝(130)、傣(164)、回(176,344)、蒙古(344)、土家(387)、黎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杜城、杜陵、长乐、始平、颍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6,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云南等省多此姓,6省冯姓约占全国汉族冯姓人口56%。【人】 冯长,周宣王时柱下史,观天文之变,骊山人(21)。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等地均有。汉、满、蒙、回、京、苗、瑶、壮、黎、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引 《世本》 云: “归姓。郑大夫冯简子之后。” ②又据 《元和姓纂》 注云: “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於冯城,因氏焉。”此则以邑为氏,系出姬姓。③冯姓为盘瑶十二姓之一,相传明洪武四年。“冯姓盗偷桂林省库银,逃走连州羊古山落居……冯姓改为鸟字鳳(凤)。”④黎族之冯姓,居海南保亭,相传为王姓所改,盖因“抽签改姓”。

冯姓郡望颇多。《姓氏考略》 注引 《元和姓纂》云: “冯氏出颍川者,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 出上党者,左将军冯奉世之后; 出长乐者,宜都侯冯参之后; 出京兆者,燕王冯宏之后; 出弘农者,西魏宁州剌史冯宁之后; 出河间者,唐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

猜你喜欢

  • 读音:shū见《姓苑》。

  • 下陽

    读音:Xiàyáng【源】 系自姬姓。虢叔之后,以邑为氏,见《姓氏寻源》(60)。虢有二邑,上阳、下阳(春秋时为北虢之都,故城在今山西平陆东北30里)(7,9,24)。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

  • 瑪朗阿

    读音:Mǎlǎng’ā【源】清蒙古八旗姓。世居科尔沁(23,63,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科尔沁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

  • 鱼孙

    读音:yú sūn子姓,宋公子目夷,字子鱼,其孙以鱼孙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族系为氏》)

  • 木速魯蠻

    读音:Mùshùlǔmán【综】 元时蒙古人姓。亦作〔木速蛮〕(399)。【人】 速哥,木速蛮氏,脱颖曾祖,见《元史·氏族表》(399)。脱颖,字用宾,木速鲁蛮氏,居南康。元元统元年进士,授临川县丞,

  • 读音:yáo【源】系自姒姓,东越王徭,为越王勾践之后,其后以徭为氏,见《风俗通》(1,7,11,15,17)。汉建元时封越王勾践之裔余善为东越王、与闽越之裔繇王丑并处,地处今浙江东南、福建东北地区,后

  • 汪古

    读音:Wānggǔ【源】 金时族名,亦作雍古、旺古、瓮古、王孤、汪古惕等(397)。一说,亦作黄掴(71)。部人散居于阴山以北,辽、金时称白达达。当以部为氏。【变】 元时汪古部人有改姓马、赵、汪等氏者

  • 髠民

    读音:Kūnmīn【源】 黄帝庶子依姓之系。依姓之后有依氏、髠民氏(18)。

  • 陵终

    读音:líng zhōng陵终氏,王莽曾祖翁孺与东平陵终氏有怨。(见《通志·氏族略》)

  • 庫雅拉呢瑪奇

    读音:Kùyǎlānímǎqí【综】 清满洲人姓。库雅拉呢玛奇多隆武,清满洲镶白旗人,嘉庆中四川提督,后官至黑龙江副都统(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