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
【源】 ①系自姒姓。夏禹之裔,见《姓考》(17)。②颛顼帝之孙祝融,12世孙鬻熊为周文王之师,受封于楚地鬻,因以为氏(6,7,12,15,17)。【变】 亦作粥(84)。【望】 南康(17,418)。【人】 鬻熊,周文王之师(15,21)。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芈姓,祝融之后。周文王师鬻熊受封於楚,著《鬻熊子》。鬻拳,其后也。《姓苑》云: ‘建平有此姓’。”此当以名为氏,系出芈姓。
【源】 ①系自姒姓。夏禹之裔,见《姓考》(17)。②颛顼帝之孙祝融,12世孙鬻熊为周文王之师,受封于楚地鬻,因以为氏(6,7,12,15,17)。【变】 亦作粥(84)。【望】 南康(17,418)。【人】 鬻熊,周文王之师(15,21)。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芈姓,祝融之后。周文王师鬻熊受封於楚,著《鬻熊子》。鬻拳,其后也。《姓苑》云: ‘建平有此姓’。”此当以名为氏,系出芈姓。
读音:Dào《姓氏词典》引 《新元史》收载,“元有倒温、倒刺沙。”未详其他。
读音:Xiàngbó【源】 周大夫巷伯之后,见《姓考》(17,62)。《姓氏词典》收载,其据《姓考》注云: “以官名为姓氏,周大夫巷伯之后。巷伯,即后世的宦官。”
读音:Kuí/Kwei【综】 源出不详。台湾澎湖有此姓(63,261)。
读音:Kuāng匡姓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春秋时句须为鲁国匡邑之宰,其子孙以邑名为姓氏。二是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匡(今河南),后世子孙遂以邑名为姓氏。匡姓发源于山东、河南。汉代迁徙于江
读音:Ēnkèyī鄂温克族姓氏。出自索罗共氏族,指居住在山林或距离河流较远的索罗共人。或以代姓。见《中国人的姓名·鄂温克族》。
读音:Qì【源】 ①见《姓解》(9)、《急就篇》姓字注(63)。或为弃疾氏所改(62)。②唐时吐蕃君长有弃宗弄赞,其后或因以为氏(62)。【布】 四川成都、湖北武汉等地均有此姓(91)。现行较罕见姓氏
读音:Kělí《姓氏词典》引 《新唐书》收载,未详其源。唐代有可黎·可足。
读音:ruò【源】系自允姓。春秋时鄀国(故城在今河南浙川西丹水故城),后灭于秦,子孙以国为氏(7,60,62)。其后迁于南郡鄀县(故城在今湖北宜城东南),楚灭以为邑(17)。其后亦以鄀为氏。罕见姓氏。
读音:dōng yáng为春秋时齐鲁晋邑名,其先列国大夫,以邑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 〈南朝宋〉东阳无疑,散骑侍郎。
读音:Shínuò景颇族姓氏。汉意为 “野火”。《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 收载,未详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