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诗词古文>陆机生平

陆机生平介绍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孙吴灭亡后出仕晋朝司马氏政权,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查看陆机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陆机辍笔
  西晋初年,陆机曾撰写《三都赋》,当时出身寒门的左思也在写,陆机对此很不以为然。但当左思历时十年,完成了《三都赋》时,“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陆机看完左思写的《三都赋》之后赞叹不已,将自己的《三都赋》手稿烧掉,以示辍笔。后便有“陆机辍笔”的典故。

巧对王济
  陆机曾到侍中王济那儿,王济指着羊奶酪对陆机说:“你们吴中有什么与此匹敌?”陆机回答说:“千里的莼菜羹,未下的盐豆豉。”当时称为有名的对答。

二陆优劣
  卢志曾当着众人问陆机道:“陆逊、陆抗跟你谁近谁远?”陆机道:“正如同你跟卢毓、卢珽一样。”卢志沉默不语。起身后陆云对陆机说:“远邦异域,理当不熟悉我们的祖辈,何至如此计较?”陆机说:“我们的父亲、祖父名扬四海,哪有不知道的呢?”评论者以此评定二陆的优劣。

骏犬传信
  当初陆机有一只名犬,名叫黄耳,他喜爱它。后来寄寓在京城,很久没有过问家事,便笑着对狗说:“我家久无书信,你能否送信取回消息呢?”狗摇着尾巴叫出声。陆机便写信用竹筒装着系在狗脖子上,狗沿路向南走,便到了家中,得到回信返回洛阳。此后便习以为常。

兄弟异同
  蔡谟在洛阳的时候,看见陆机、陆云兄弟住在僚属办公处里,有三间瓦屋,陆云住在东头,陆机住在西头。陆云为人,文雅纤弱得可爱;陆机身高七尺多,声音像钟声般洪亮,言谈大多慷慨激昂。

戴渊投剑
  戴渊年轻时,很侠义,不注意品行,曾在长江、淮河间袭击、抢劫商人和旅客。陆机度假后回洛阳,行李很多,戴渊便指使一班年轻人去抢劫。他在岸上,坐在折叠椅上指挥手下的人,安排得头头是道。戴渊原本风度仪态挺拔不凡,虽然是处理抢劫这种卑劣的事,神彩仍旧与众不同。陆机在船舱里远远地对他说:“你有这样的才能,还要做强盗吗?”戴渊感悟流泪,便扔掉剑投靠了陆机。他的谈吐非同一般,陆机更加看重他,和他确定交友,并写信推荐他。后来,戴渊在东晋官至征西将军。

人物生平

荆衡杞梓
  陆机出身名门士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其父陆抗亦为孙吴大司马,陆机为陆抗第四子。他身长七尺,声如洪钟。年少时有奇才,文章盖世,倾心儒家学术,非礼不动。

  凤凰三年(274年),陆抗逝世,陆机与其兄陆晏、陆景、陆玄及弟陆云分领陆抗部曲,担任牙门将。

  太康元年(280年),陆机二十岁时孙吴灭亡,他于是退居家乡,闭门勤学,累积十余年。由于陆机父祖宗亲在孙吴都位居将相,功勋卓著,他深深感慨吴末帝孙皓抛弃祖业,投降西晋。便评论孙权得天下、孙皓亡天下的原因,又追述自己祖父、父亲的功业,于太康九年(288年)创作了《辨亡论》(分上、下两篇)。

二陆入洛
  太康十年(289年),陆机与弟弟陆云一同来到京师洛阳,初入洛阳时,二人志气高昂,自认为是江南名族,不重视中原人士,只拜访当时的名士、太常张华。张华一向重视陆机的名声,陆机与张华相见便感到一面如故,他钦佩张华的德望风范,以师长的礼仪对待他(后张华遇害,陆机为他作了诔文,又创作《咏德赋》来悼念他)。张华说:“伐吴之战,获得了两个俊士。”并把他们推荐给诸公,使得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

志匡世难
  太熙元年(290年),太傅杨骏征召陆机任祭酒。元康元年(291年),晋惠帝皇后贾南风发动政变,诛杀杨骏。

  元康二年(292年),陆机接连担任太子洗马、著作郎。他喜欢交游权贵门第,与外戚贾谧亲善,为“金谷二十四友”(一作鲁公二十四友)之一,因而遭到讥讽。

  元康四年(294年),吴王司马晏出京镇守淮南,任命陆机为吴国郎中令。

  元康六年(296年),随吴王游梁、陈之地,其冬,转任尚书中兵郎。元康七年(297年),转为殿中郎。

  元康八年(298年),陆机出补著作郎。

  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诛杀贾后并辅政后,陆机被请为相国(司马伦)参军。因参与诛讨贾谧有功,赐爵关中侯,不久,司马伦将要篡位,任命他为中书郎。

  永宁元年(301年),三王(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举义,诛杀篡位的司马伦,齐王司马冏认为陆机任中书之职,怀疑加司马伦九锡以及惠帝禅诏之文陆机有参与,于是收捕陆机等九人交付廷尉治罪。仰赖成都王司马颖、吴王司马晏一齐救援疏理,陆机才得以减免死刑,被流放边地,遇到大赦才没去。当时中原多难,与陆机交好的江南名士顾荣、戴渊等都劝陆机回到江南,陆机仗着才能声望,志在匡正世难,所以不从。司马冏主政后,恃功自夸,受爵位不礼让,陆机厌恶他,便作了《豪士赋》来讽刺司马冏。司马冏仍未觉悟,而最终失败被杀。

  当时,成都王司马颖推让功劳而不自居,慰劳下士。陆机既感谢他救过自己的恩德,又见朝廷屡有变异祸难,认为司马颖必定能使晋室兴隆,于是委身于他。司马颖让陆机参大将军军事,任平原内史,后世遂称其为“陆平原”。

河桥鼓哀
  太安二年(303年),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让陆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领北中郎将王粹、冠军将军牵秀等各军共二十多万人。陆机因家中三代为将,是道家所忌讳的,外加客居他乡做官,位居群士之上,王粹、牵秀等都有怨恨之心,所以陆机坚决请求辞去都督之职。司马颖不同意。陆机同乡人孙惠也劝陆机把都督之职让给王粹,陆机说:“你是说我要踌躇躲避贼子,正好会招致灾祸。”于是就任。司马颖对陆机说:“如果事情成功,封你为郡公,任台司之职,将军你要努力啊!”陆机说:“从前齐桓公因信任管夷吾而建立九合诸侯之功,燕惠王因怀疑乐毅而失去将要成功之业,今天的事,在您不在我啊!”司马颖的左长史卢志内心嫉恨陆机得宠,对司马颖进言道:“陆机自比于管子、乐毅,把您比作昏君,自古以来命将派兵,没有臣子欺凌国君而可以成事的。”司马颖沉默不语。

  陆机开始治军时,军旗折断,他内心很是厌恶。军队列阵出发,从朝歌至河桥,鼓声传数百里,自从汉魏以来,还不曾有过这样盛大的出兵场面,长沙王司马乂挟持惠帝与陆机在鹿苑交战,陆机军大败,赴七里涧而死的士兵如同积薪,涧水为此不流,将军贾棱也战死。

华亭鹤唳
  当初,宦官孟玖及其弟孟超一并被司马颖宠幸。孟超率领一万人任小都督,还未交战,就放纵士兵掳掠,陆机逮捕了主凶。孟超带铁骑百余人,径直到陆机麾下抢人,回头对陆机说:“貉奴(北人对南人的蔑称)能作都督吗?”陆机的司马孙拯劝陆机杀了他,陆机不同意。孟超公开对众人说:“陆机将要谋反。”又给孟玖写信,说陆机怀有二心,不赶快决战。作战时,孟超又不受陆机管辖,轻易率兵独自进军而覆没。孟玖却怀疑是陆机杀了他,便向司马颖进谗言,说陆机有异志。将军王阐、郝昌、公师藩等都被孟玖利用,与牵秀等共同证明。司马颖大怒,让牵秀秘密逮捕陆机。当晚,陆机梦见黑车帷缠住车子,手撕扯不开,天亮后牵秀的部队就到了。陆机脱下戎装,穿上白帢,与牵秀相见,神态自若,对牵秀说:“自从吴国覆灭,我兄弟宗族蒙受大晋重恩,入朝陪侍帷幄,剖符带兵。成都王把重任交给我,我推辞却没有获准。今日被杀,难道不是命吗!”便给司马颖写了一封信,言辞非常凄恻。临刑时,陆机感叹道:“华亭的鹤鸣声,哪能再听到呢?”于是在军中遇害,时年四十三岁。两个儿子陆蔚、陆夏也一同被害,弟陆云、陆耽也随后遇害。陆机既不当死罪,士卒都因此感到痛惜,没有谁不为此流泪。这一天白天大雾弥合,大风折树,平地积雪一尺厚,议论的人认为是陆机冤死的象征。他死后,好友纪瞻赡养接济陆家,无微不至。

  陆机遇害后,还葬云间,今其墓周河套尚存遗址,仍可辨认。

墓地

据旧县志载:福泉山头丞相坟,通波曲曲绕墓门,日落青枫不知路,寻春来吊墓中魂。陆机墓又称丞相坟,将军墓。旁有庵,在福泉LLI脚下,通波塘西畔,系县古迹,常有文人学士来竭墓凭吊。

主要成就

文学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宏达佳丽,被誉为“太康之英”。

  陆机作文音律谐美,讲求对偶,典故很多,开创了骈文的先河。陆、潘诸人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辞赋的句式用于诗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们诗中山水描写的成分大量增加,排偶之句主要用于描写山姿水态,为谢灵运、谢朓诸人的山水诗起了先导的作用。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 特征的主要表现。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必然的趋势。正如萧统所说:“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陆、潘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的作用。陆机流传下来的诗,共105首,大多为乐府诗和拟古诗。代表作有《君子行》、《长安有狭邪行》、《赴洛道中作》等。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称:“子建士衡,咸有佳篇。”

  陆机赋今存27篇,较出色的有《文赋》、《叹逝赋》、《漏刻赋》等。散文中,除《辨亡论》外,代表作还有《吊魏武帝文》。陆机还仿扬雄“连珠体”,作《演连珠》五十首,《文心雕龙·杂文》篇将扬雄以下众多模仿之作称为“欲穿明珠,多贯鱼目”,独推许陆机之作:“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而裁章置句,广于旧篇,岂慕朱仲四寸之珰乎!夫文小易周,思闲可赡。足使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磊磊自转,可称珠耳。”

  张华曾对陆机说:“别人作文,常遗憾才气少,而你更担心才气太多。”其弟陆云曾在给他的信中说:“君苗见到兄长的文章,便要烧掉他的笔砚。”后来葛洪著书,称赞陆机的文章“犹如玄圃的积玉,没有什么不是夜晚发光的,五条河喷吐流波,源泉却一样。他的文辞弘达美丽典雅周全,英锐飘逸而出,也是一代的绝笔啊!”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评其诗文云:“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明朝张溥赞之:“北海(孔融)以后,一人而已”。

思想
  陆机创作时恪守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并深受黄老思想内修之学的影响。理论见解在许多方面都跟道家思想密切相关,或直接引用,或是对其加以发挥,很有老庄思想的风范。

  陆机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分封制,曾著《五等论》以说明。

书法
  陆机善书法,其章草作品《平复帖》是中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

  宋陈绎曾云:“士衡《平复帖》,章草奇古”。《大观录》里说《平复帖》为“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平复帖》对后世也产生过较大影响。清人顾复称“古意斑驳而字奇幻不可读,乃知怀素《千字文》、《苦笋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诸草圣咸从此得笔。”这些评论或许有牵强附会之感,但若是怀素、杨凝式当真见到,也确会为之动情。董其昌赞云“右军以前,元常之后,唯存数行,为希代宝”。《宣和书谱》还曾收录有其行书《望想帖》。

家族成员

祖父
陆逊,字伯言,三国孙吴时官至丞相,封江陵侯,卒追谥昭。
陆机父亲
陆抗,字幼节,官至大司马、荆州牧,卒谥号武。
陆机兄弟

兄长
陆晏,官至裨将军、夷道监。
陆景,字士仁,官至偏将军、中夏督,封毗陵侯。
陆玄,陆抗死后领其部曲。
陆亭,早夭。

弟弟
陆云,字士龙,西晋文学家,官至清河内史。
陆化,早夭。
陆逸,早夭。
陆耽,官至平东祭酒。

猜你喜欢

  • 叶清臣

    叶清臣(1000─1049)北宋名臣。字道卿,长洲人(今苏州市)。天圣二年(1024)榜眼。历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迁太常丞,进直史馆。论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事,为仁宗采纳,仲淹等得近徙。同修起居注,权三司使。知永兴军时,修复三白渠,溉田六千顷,实绩显著,后人称颂。著作今存《述煮茶小品》等。皇祐元年卒,年五十(一作四十七)。《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 张牙

    生平无考。《全唐诗逸》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下。

  • 高明

    高明(约1305~约1371)元代戏曲家。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受业于县人黄溍时,成古典名剧《琵琶记》。元代戏曲作家。瑞安属古永嘉郡,永嘉亦称东嘉,故后人称他为高东嘉。他的长辈、兄弟均能诗擅文。他曾从名儒黄□游,黄为官清廉,并以至孝见称。高明的思想、品格受家庭、老师影响颇深。明代万历刻本《琵琶记》插图高明青年时期用世之心很盛,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以《春秋》考中进士,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职。高明为官清明练达,曾审理四明冤狱,郡中称为神明。他能关心民间疾苦,不屈权势,受到治下百姓爱戴,处州期满离任时,百姓曾为他立碑。

  •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 顾恺之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张彀

    (?—1217)许州临颍人,字伯英。世宗大定二十八年进士,调宁陵县主簿,改同州观察判官。州征雕雁羽箭十万,价翔跃。彀执不可,愿以官身任其咎,尚书省如所请。积官河东南路转运使,权行六部尚书、安抚使。

  • 吴惟信

    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

  • 朱粹

    朱粹,徽宗政和中为丰城令(清同治《丰城县志》卷七)。

  • 李燔

    李燔(1163—1232年),南宋大教育家,他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高中进士后的42年里,有35年都孜孜拳拳于教育第一线,业绩非凡,李燔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学者云集如潮,把这所当时的成人大学办成全国“书院之首”,他影响着当时众多的书院,有如五四时期的北大“蔡元培”,他被老师朱熹认定为衣钵传人之一,死后被当时的中央政府授予“文定”的谥号(相当于“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评价)。

  • 彭元逊

    彭元逊,生卒年不详,字巽吾,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参加解试。与刘辰翁有唱和,宋亡不仕。存词20首。宋词三百首多有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