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诗词古文>西晋·李密生平

西晋·李密生平介绍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代表作为《陈情表》。>>查看西晋·李密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

  李密几次出使吴国,吴大帝孙权问蜀汉兵马多少,回答道:“官用有余,人间自足。”后来吴大帝和群臣一起讨论道义问题,都说愿意做弟弟。李密说:“我愿意做兄长。”被问道为什么,李密说:“做哥哥的有更多时间侍奉父母。”吴国君臣都认为他说的对。

  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

  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司马炎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或《陈事表》,此《表》写于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权贵畏惧他的刚正,故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轶事典故

  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招降纳叛,急于稳定人心,他聘李密为主簿,李密力辞不受。邓艾集团的骄横已经让他胆寒。邓艾初入成都时是“蜀人称焉”,结果却是蜀人“有识者笑之”。晋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当年李密祖母已96岁,风烛残年,他上表叙述自己无法应命的原因。这就是《陈情表》,475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陈情表》全文用了29个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两处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适逻辑之下,这让晋武帝颇感顺眼。更关键还在于,区区一份“陈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还感动了君王铁石心肠。

  祖母魂归道山之后,李密已经没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陈情表》的承诺。先后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任期内,他在汉中勉县倡建武侯祠。某天他酒后赋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激怒晋武帝,免官回乡。其实在此之前在温县时,他曾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差一点被人举报。

  公元287年李密卒于保胜龙安,好友安东将军胡熊与皇甫士安主持葬仪。

猜你喜欢

  • 吴倧

    吴倧,字尚贤,歙县(今属安徽)人。有《渔矶脞语》、《渔矶续语》,已佚。事见《桐江集》卷一《吴尚贤渔矶脞语序》、《吴尚贤渔矶续语序》。

  • 薛寘

    薛寘,北魏平远将军,广读典籍,喜好文章,20岁就依赖父祖的政绩被朝廷起用为奉朝请,他还撰写了《西京记》2卷,文章杂记20余卷。先后做过北魏尚书吏部郎,清河郡和广平郡二郡守。

  • 陈均

    字平甫,号纯斋、云岩,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曾为太学生。为参知政事郑性之推重,资助其著述。博览群书,删繁撮要,以纲目休著《皇朝编年举要备要》、《中兴编年举要备要》,起宋太祖,迄孝宗。现仅存太祖至钦宗九朝,名《宋九朝编年备要》(亦名《皇朝编年纲目备要》)。

  • 朱延龄

    世次不详。《全唐诗》收省试诗《秋山极天净》1首,出《文苑英华》卷一八七。

  • 牛弘

    (546—611)隋安定鹑觚人,字里仁。其先世本姓尞。父允仕西魏,赐姓牛。弘性宽和,好学博闻。入隋为秘书监。尝请开献书之路。奉敕修五礼。正新乐,立明堂,议其得失。拜吏部尚书,封奇章郡公。奉炀帝诏修《大业律》十八篇。从幸江都,大业六年十二月卒。谥宪。

  • 马谦斋

    马谦斋,[元](约公元一三一七年前后在世)名、字、里、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元仁宗延佑中前后在世。与张可久同时,且相识。工散曲,太平乐府等曲选集中所收颇多。张可久有《天净沙·马谦斋园亭》,曾在大都(今北京)作过官,辞官后归隐,有人说他后来隐居杭州。现存小令十七首

  • 孙友篪

    孙友篪(chí),明代诗人。字伯谐,歙县(今属安徽)人。钱谦益《列朝诗集》引王寅语,说他“好神仙,山居独行,洞箫在佩,不顾俗诮,飘然自怡。故其诗任性放吟。”诗集未传。

  • 徐达左

    徐达左(?~约1369)明初藏书家,书画家。一作远左。字良夫,一作良辅。号松云道人,别号渔耕子。平江(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于邓尉山、光福山等地。受《易》于鄱阳邵宏道,受《书》于天台董仁仲。洪武初,起为建宁县训导,卒于学官。家富藏书。藏书家吴宽称他家的藏书“高编大册甚富”。如收有《司马公文集》80卷,皆称精本。精书法,通画理。与当时的知名藏书家顾德辉有密交,相互交换所获秘籍与珍玩。或品鉴古玩,濡墨作画;或挥麈清谈,研讨名理;著有《颜子鼎编》、《金兰集》。

  • 安邑坊女

    唐朝时期巴陵(今湖南岳阳)一带的女子,生卒年月及事迹皆不详。

  • 晁公武

    晁公武(1105—1180),南宋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字子止,人称“昭德先生”。济州钜野(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晁冲之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