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诗词古文>陈良翰生平

陈良翰生平介绍

(1108-1172),字邦彦又字士楚,号塘南。浙江台州临海人,南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历任会稽主簿、慈溪知县、瑞安知县、衢州教授、检法官、监察御史、右正言、左司谏,建宁知府、福建转运副使、提点江东刑狱、提点浙西刑狱,兵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太子詹事兼侍讲等。与福建莆田人平江令黄彻磋商诗赋,相知甚善,荣禄大夫、副都统黄府之岳父也。所著有《塘南陈侍讲文集》二十卷、《东海塘南诗话》五卷。卒赠大中大夫,光宗即位后赐谥号为“献肃”,寿六十有五。入祀乡贤祠。有极介绍其的文献《宋史·陈良翰传》。>>查看陈良翰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浙江台州临海人,与福建莆田人平江令黄彻磋商诗赋,相知甚善,荣禄大夫、副都统黄府之岳父也。所著有《塘南陈侍讲文集》二十卷、《东海塘南诗话》五卷。

  开仓放粮

  历朝历代的官员,总希望自己在任期间,天下太平,风调雨顺。谁知良翰到慈溪任县令的那一年,天遇大旱,民遭饥荒。按常规,县令只要把灾情往上报,能争取到上级赈济就算尽心尽责了。但是,塘南陈良翰却认为,老百姓挨饥受饿可是个燃眉之急呀!有一次,他微服察访,发现一些富裕人家的粮价还在不断地上涨,穷人只能唉声叹气!

  塘南陈良翰看到这种情况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边走边谋求救灾的良策。他回府不久,即派人对全县富户人家的储粮数和百姓的缺粮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核实。而后,他决定发给灾民一定数量的救灾粮券。并要求富户开仓放粮,以平价卖给凭粮券购粮的灾民。这样,受灾的百姓都能籴到平价粮,渡过了灾荒。同时,良翰还组织百姓兴修水利,修筑德门三乡水渠,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百姓的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问题。这样一来,慈溪“上安下济,邑人赖之”。当地《续四明志》记述了此事,称良翰“天资高明,操尚介特,恢崇风化,作成人材,吏畏民爱。”

  任瑞安县令

  不久,塘南陈良翰任瑞安县令。上任前,就有人告诉他:瑞安是个难治之县,硬头硬脑的人比较多。因此,希望塘南陈良翰去后,手段要硬,态度要威严些。但是,他认为县令是百姓的父母官,对百姓应“爱之如子”。由于良翰爱护百姓,处处为百姓着想,从而使瑞安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如农民交赋一事,这本是县令任上的一件大事。以前,大多采取发文、强逼等手段去征收。但是,塘南陈良翰上任后,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下发强硬的催赋文本,只是把未交者的名单公布一下,结果,他们如期将谷交来了。

  这时,有人问良翰道:“你治理瑞安有何妙术?”良翰说:“我哪有妙术,只要为官者出于公心,使心‘如虚堂悬镜 ’,那么,百姓就会心悦诚服。”

  后来,塘南陈良翰进入朝廷任检法官,擢监察御史。孝宗即位时,除右正言,改左面谍。这样,他直接参与了朝廷重大问题的决策。有一次,孝宗决定将主战派名将张浚驻守淮河、泗水一带,随时掌握战机,以待进取。谁知这个谋略却遭到朝中的主和派反对。他们则主张和用长江天堑,守住长江,以求安全。这时,塘南陈良翰则认为应以国家大业为重, “舍淮防江”的行为,就是放弃国土,危害百姓,是绝对不可取的。

  朝廷的两派斗争

  在朝廷的两派斗争中,主和派逐步得逞,塘南陈良翰被调至福建“知建宁府”。金人则乘机大肆入侵中原。至此,孝宗才悔悟到塘南陈良翰的直谏是对的;这时,数百名富有正义感的太学生,对朝廷举措极端不满, “前后伏阙”请愿,要求重新启用塘南陈良翰等人,并立斩主和派首脑汤思退渚人以谢天下。使宋朝重新走上一条恢复自强的立国之路。

  数年后,塘南陈良翰奉调回京,任兵郎侍郎。这时,朝廷中却出现了一场旷古未闻的内臣首脑宴请大臣的事件。

  枢密都承旨

  这次事件,就是由担任枢密都承旨的内官首脑张说(读音悦)引发出来的。枢密都承旨是一个直接担负皇帝与政府间沟通政务活动的内宫,其地位的重要和权势的显赫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他不像历史上一些臭名昭著、专权祸国的宦官,属于比较守分的一派。因此,很得孝宗皇帝的信任。刚巧,在一次奏事时,深得孝宗的欢心,就赐给他几瓶御酒。皇帝的赐物,在任何时候对臣下都是莫大的宠幸。张说对此也非常激动。自古以来,担任此职务的人,大都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有着非凡的处事能力。这时,他立即想到怎样扩大御酒的影响,不但使孝宗愈加高兴,也使自己更加有面子。于是,他立即向孝宗表白:我想把这些酒用来招待朝廷大臣,以显皇上的德意。孝宗听后没有想什么,就一口同意了。所以,这次宴会,可以说是张说个人举办,但实际上是代皇帝举办的。

  当时,能够接到请柬的都是宰辅执政和各部大员,他们都清楚这次宴会的分量。不管他是正经派、刁滑派或骑墙派,都没有人会认为这种宴会有什么不合理之处。正经的人还认为这是内外交融、上下和协的最好象征。于是,高车驷马,红尘十里,毫无戒心地纷纷赴宴来了。

  赴宴

  在满堂喧闹欢乐中,张说索看了赴宴名单,却独不见兵部侍郎、太子詹事兼侍讲塘南陈良翰的名字。他以为是遗忘了。于是,派人再请,仍不见到,三请还如此,心中就大大不乐起来。这不是明摆着和自己过不去吗?于是,他只好一边开宴,一边派人向孝宗回报:“独独陈良翰心存藐视,不肯赴宴。”一种落寞的心情弥漫于胸间。

  那么,浙江台江临海塘南人陈良翰侍讲是怎么考虑的。他这个人一生坚定执著,守定道理,百折不挠。中国封建时代时,朝廷都设置两套人马,一是内官,-一般由皇帝亲属和太监担任;一是外官,那就是政府的执政人员。他认为政府行事,内外有别,内官不能干涉外廷。张说虽尚不见这种劣迹,但历史上的教训极多,唐代太监专政,竟至废立皇帝颠覆政府,若不防微杜渐,不可知的事就有可能出现。所以,他要保持独立人格,坚决杜绝祸乱的萌芽,宁可被误解而或遭不测,也须坚持力行。

  孝宗毕竟还是历史上一位真心行政的皇帝。他得到张说的密报,并没有当场表示是否,而是作了冷静的考虑。他分明觉得自己同意内官宴请大臣.是一个有失分寸的蠢事,而塘南陈良翰侍讲拒宴却表达了一位正直的大臣真正立朝的风节,这样的人才才是最难得的,想到这里,就立即下了一个手诏给内阁,把陈良翰升任为右谏议大夫。这个职务就是要塘南陈良翰侍讲今后立朝更好地面对面地对朝事进行谏议。

  当小内侍把这个消息传达出去时,张说的宴会还没有结束。满座高宾听到以后,不禁张口结舌。张说则感到是自己多事,暗呼倒霉不已。

猜你喜欢

  • 陈深

    陈深[公元一二五九年至一三二九年]字子微,平江人。约生于宋理宗开庆中,卒于元文宗天膳二年以后,年在七十一岁以上。宋亡年,才弱冠笃志古举,闭门着书,元天历间奎章阁臣,以能书荐潜匿不出。所居曰宁极斋,亦曰清泉,因以为号。深著有诗一卷,《四库总目》又有读易编,读诗编,读春秋编等书。

  • 蔡真人

    蔡真人,满城(今属河北)贤台人氏,生于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其母王氏梦白鹤飞入寝室而有妊遂生真人。六岁始能言,七岁在满城岗头村玉清观出家,戒行甚严。保定是《无上秘要》中尊为上元天官赐福大帝唐尧的故乡,已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许多神仙高道,蔡真人可谓佼佼者。

  • 杨无咎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 刘将孙

    刘将孙(1257—?)字尚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刘辰翁之子。尝为延平教官、临江书院山长。事迹见《新元史。刘辰翁传》。有《养吾斋集》四十卷,久佚。《四库总目提要》云:“将孙以文名于宋末,濡染家学,颇习父风,故当时有小须之目。”《彊村丛书》辑有《养吾斋诗馀》一卷。

  • 慕幽

    五代吴至南唐初年诗僧。吴让帝大和七年(935)至南唐中主保大四年(946),曾书碑三通,刻石于寿州。又与齐己有过从。事迹见《宝刻类编》卷八、《唐诗纪事》卷七七。《全唐诗》存诗6首。

  • 李昌龄

    李昌龄(937—1008)北宋宋州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天锡。太平兴国进士。累官知广州,不能清廉自守,代还,建议舶货不宜全部官买官卖,部分劣货当听商舶自卖。淳化三年(992),为御史中丞。至道二年(996),进参知政事。坐与王继恩交结,罢政,贬官。后知梓州、河阳府等。

  • 左锡璇

    左锡璇,字芙江,阳湖人。宛平道光丁未进士、延建邵道、谥文节袁绩懋继室。有《碧梧红蕉馆诗》。

  • 李彭老

    李彭老(约公元1258年前后在世)字商隐(词综作字周隐,此从绝妙好词),号筼房,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宝佑末前后在世。淳佑中,官沿江制置司属官。工词,与周密、吴文英等相唱酬。尝纳妾,吴文英作绛都春词以贺。彭老所作词,周密绝妙好词采录不少,与弟李莱老同为宋遗民词社中重要作家,合有《龟溪二隐词》。

  • 赵骅

    赵骅(?-783年),一作赵晔,字云卿,唐朝邓州穰(河南南阳)人。祖先是天水人。父赵敬先,官殿中侍御史。赵骅性孝悌,善写文章,《唐摭言》称他“才美行纯”,与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邵轸友好。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同榜有萧颖士、李华,又连擢科第,补太子正字,累授大理评事。后贬北阳尉。当时河东采访使韦陟很看重他,聘为宾僚。安禄山攻陷陈留时,投降安军。乾元年间,因罪再贬晋江尉。官至秘书少监。建中四年(783年)冬,爆发泾原兵变,赵骅逃匿于山谷中,不久卒。追赠华州刺史。有子赵宗儒。

  • 袁正真

    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1276年,元军破临安,谢太后乞降。不久帝后三宫三千多人迁北上元都。当时身为琴师的词人汪元真三次上书,求为道士而返回江南。在其辞别元都将要南行之际,南宋旧宫人为之贱行,并赋诗相送。袁正真《宋旧宫人诗词》这首词即作于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