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十六黄

三十六黄

指三十六种黄病证候。出《外台秘要》卷四。①《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夫诸黄者,其黄皆因伤寒为本,五脏互有所伤,热气相侵,致使病人精神恍惚六腑不和,七神无主,情意改变。”其所指与一些急性发热病引起的发黄及意识障碍相似。三十六种黄为肝黄心黄脾黄肺黄肾黄胆黄脑黄行黄癖黄胃黄鬼黄奸黄走马黄、立黄、黑黄、体黄、劳黄、脊禁黄、食黄、火黄阴黄气黄、煴黄、髓黄房黄血黄、忧黄、惊黄、花黄、疟黄水黄蛇黄牛黄鸦黄鸡黄蚰蜒黄等。详见各条。②《圣济总录》卷六十一云黄病三十六种“皆非黄疸之比”。谓本病多发生在东南地带,地气湿热,易成瘴毒,人感而成黄,其所指似包括我国南方一带地区性传染病。所载三十六黄为心黄、肝黄、脾黄、肺黄、肾黄、鬼黄、奸黄、血黄、人黄、髓黄、荫黄、急黄、气黄、痫黄白黄、明黄、胆黄、惊黄、风黄走精黄酒黄、鸡黄、蚰蜒黄、火黄、走马黄、房黄、黑黄、厌黄、水黄、爪黄、肠黄、犊黄猪黄土黄虾蟆黄。

猜你喜欢

  • 香连猪肚丸

    《医学入门》卷六方。木香五钱,黄连、生地黄、青皮、银柴胡、鳖甲各一两。为末,入猪肚内缚定,砂锅内煮烂,取出捣丸,梧桐子大,小儿作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米饮送下。治骨蒸疳痨羸瘦,痨痢等症。

  • 胎毒疮疥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又名风疮。古人认为因胎毒而生疮疥,系胎热外达而生。其症初如干癣,后则脓水淋漓,或结靥成片。治法参见胎毒疮疡条。

  • 痘疹心法

    书名。又名《痘疹世医心法》。12卷。明·万全撰。刊于1568年。卷1~8阐述痘症的特点,以及发热、出见、起发、成实、收质、落痂、痘后余毒等各阶段的辨证治疗;卷9疹毒;卷10妇女痘疹;卷11~12为治疗

  • 风寒嗽

    病证名。即风寒咳嗽。《古今医鉴》卷四:“风寒嗽者,鼻塞,声重,恶风恶寒,或自汗,或无汗者是也。治当以发散行痰,用二陈汤加麻黄、桔梗、杏仁。”参见风寒咳嗽条。

  • 积饮

    指饮邪留蓄不散的病证。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玄机原病式》:“积饮,留饮积蓄而不散也。”亦泛指痰饮。《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一证,其在《内经》止有积饮之说。”参见痰饮条。

  • 羊刺蜜

    出《北史》。即刺蜜,详该条。

  • 釜底抽薪

    属寒下法。用寒性而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泄大便以泻去实热的治法。本法即如抽去锅底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的温度一样,故名。参见寒下、急下存阴各条。

  • 安谷

    指病人能正常进食,不发生格拒呕吐现象,和疾病的预后有一定联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 海泉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全》。位于舌系带中点处。主治呕吐,重舌肿胀,呃逆,喉闭,腹泻,消渴等。点刺出血(图114)。图114

  • 王叔权

    【介绍】:见王执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