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医官职称,设于太医署、尚药局中,各4名。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红娘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病证名。指经行时口唇上下粘膜起疱疹,经后自消的病症。多由脾胃郁热上冲所致。症见疱疹大小不等,周围有红晕、或感灼热疼痛、瘙痒、口干便结。治宜泻脾养阴。方用泻黄散加减。
固,指二便不通;泄,指二便不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同髈。肩膀。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
①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以候口齿之气。②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位于面部,瞳孔直下(眼平视),平鼻翼下缘处。③丝竹空穴别名。见《针灸甲乙经》。
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头痛》。亦称脑鸣、头响。详该条。
人体感受外邪之后,卫外的阳气盛于表层,与邪相争,引起发热症状。《素问·调经论》:“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①出《本草图经》。为莲子心之别名。②出《名医别录》。为野菊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