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耳屏。《灵枢·五色》:“蔽者,耳门也。”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四。包括积热泄泻、积寒泄泻、痰积泄泻、食积泄泻、脾虚泄泻。又如气泻、积瘀泄、酒泄、肾泄、肝泄等,亦属内伤泄泻。参见各条。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多因产后恶露去少,败血散于脾胃;或产后血去过多,而气独盛,以致气逆所致。败血散于脾胃者,脾受之则不能运化精微,兼见腹胀;胃受之则不能受纳水谷,而出现呕吐。同时伴有恶露下行
见《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为山小橘之别名,详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麻黄、桑白皮、苏子、杏仁、白果、黄芩、半夏、甘草、款冬花。水煎服。治哮喘。
见许廷哲《保产要旨》。即胀后产。详该条。
病名。即反花疮。详该条。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鹿药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即蛭食,详该条。
见《救荒本草》。为回回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