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味偏嗜

五味偏嗜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等食味。长期偏嗜某味食物,或食味过浓,对于人体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致病。如偏嗜辛辣,容易发生便秘,诱发口疮痔疮等病;嗜食甘腻,往往引起中满、泛酸等症。所以临床上除治病外,有时应了解患者有无五味偏嗜情况,并据情纠正。

猜你喜欢

  • 内伤痢疾

    病证名。见《慎斋遗书》卷八。《痢证汇参》卷二:“内伤之痢有三。有七情内伤,劳力内伤,饮食内伤。虽属一证,而治各不同。”详见七情痢、劳役痢、饮食内伤痢等条。

  • 羞明畏日

    证名。见《兰室秘藏》卷上。即羞明。详该条。

  • 王湜

    【介绍】:见刘昉条。

  • 室女虚热经闭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未婚女子由于阴虚血弱,火盛水亏而致经闭。症见经闭不行,羸瘦,潮热。治宜养阴益血。方用柏子仁丸,兼用泽兰汤。

  • 伏寒喉痈

    病名。多由寒邪内伏,郁于肺系,复感时邪而发。症见喉间红肿或带紫色,脉不浮数(《病源辞典》)。治宜温散寒邪。方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 玉梁骨

    骨名。即下颌骨的关节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玉梁骨,即耳门骨。其处上即曲颊,下即颊车,两骨之合钳也。”

  • 脉癫疾

    病名。指癫病深入于脉者。《灵枢·癫狂》:“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参见癫条。

  • 湿痰发热

    病证名。指痰湿内停,郁久所致的发热。《丹溪心法·发热》:“湿痰发热,炒片芩,炒黄连,香附,苍术。右为末,用瓜蒌穰丸。湿痰,夜发热,以三补丸加白芍药为末。”详发热、痰积发热,痰症发热等条。

  • 生发神效黑豆膏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方。黑豆、巨胜子各三合,诃子皮一两。为末,以水拌匀,置竹筒内,乱发塞口,置煻灰内煨取油,贮瓷器中。先以米泔皂角煎汤洗头,拭干涂患处,日二次。治小儿脑疳,头发连根作穗子,脱落不生,

  • 即腠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