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平议
见六译馆医学从书条。
见六译馆医学从书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即蚕豆茎,详该条。
出《金匮要略》。为冬葵子之简称,详该条。
证名。见《针灸甲乙经》卷九。又称腰脚痛。详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二方。黄芩、陈皮各一钱,麦门冬二钱,贝母一钱五分,赤茯苓、黄连(酒炒)各七分,桑白皮(蜜炙)、甘草各五分,蒲公英三钱。水煎,另用大黄三钱开水泡一时,澄汁一小杯,冲服。治疹出忽
即汗孔。见汗空条。
出《灵枢·经别》。即手少阳经别,见该条。
病证名。见《喉科金钥》卷上。指喉痹之因于阴寒者。参见喉痹有关各条。
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经行后期。详该条。
《中医临床参考丛书》之一。江苏新医学院主编。本书为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的修订本,首为方剂总论,次为各论,共21章。分述各类方剂的组成、类别及其主要成方。选方约300余首,列述各方的组成、用法、功
证候名。燥气伤肺所致。邪在卫分,有温燥、凉燥之分。温燥主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右脉数大。治宜轻宣润燥。凉燥主症: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咽干唇燥,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