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寒里证

伤寒里证

证名。指伤寒病邪在里的病证。①邪在三阳,以阳明实热里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又:“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②病邪由三阳传入三阴,或直中三阴,属里虚寒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阳明实热之里,宜清宜下;三阴虚寒之里,当温当补。两者虽同属里证,但寒热虚实病机不同,应加区别。

猜你喜欢

  • 时行

    病名。①指冬季感受不正之气而至春发病者。与伤寒、温疫源本小异。《肘后备急方》卷二:“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其冬月伤于寒,或疾行力作,汗出得风冷,至夏发,名为伤寒。其冬月不甚寒,多

  • 香连猪肚丸

    《医学入门》卷六方。木香五钱,黄连、生地黄、青皮、银柴胡、鳖甲各一两。为末,入猪肚内缚定,砂锅内煮烂,取出捣丸,梧桐子大,小儿作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米饮送下。治骨蒸疳痨羸瘦,痨痢等症。

  • 非位

    运气术语。指不当其位。《素问·六微旨大论》:“非位,岁不与会也。”

  • 三炁(qi 气)降龙丹

    《白喉条辨》方。西洋参、生石膏、海浮石、生牡蛎、阿胶(或燕窝)、白芍药、生地黄、龟板、珍珠母、麦门冬、犀角。为末和丸,旋覆花、竹茹煎汤代水送服,服时冲入竹沥、鲜莱菔汁。治太阴燥火炽盛,白喉初起,咽燥无

  • 食性

    指食物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包括食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升降浮沉、归经、主治、配伍、禁忌、用量、用法及食物的产地、采集、贮藏、加工、烹调等。与“药性”理论相似。

  • 受盛之官

    指小肠。《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参受盛之腑条。

  • 止痛当归汤

    《疡科选粹》卷二方。当归、生地黄、白芍药、人参、炙甘草、官桂、黄芪各八分。水煎服,日二次。治疽毒已溃疼痛。

  • 孔子枕中散

    见《千金翼方》卷十六。即孔子大圣知枕中方,见该条。

  • 气血双补

    补法之一。是以补气药与补血药并用治疗气血俱虚之证。气血俱虚多见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舌质嫩淡,脉细弱,用八珍汤之类。

  • 食积痿

    痿证之一。《证治汇补·痿躄章》:“食积痿者,饮食太过,妨碍道路,升降失常,脾气不得运于四肢,手足软弱,或腹膨胀痛,或噁心暖气,右手脉洪弦滑者,宜运脾消导,从食积治,俟食消积化,然后补脾。”宜木香槟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