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癥之一。见《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由好吃生米,食多不消,兼挟痰瘀积聚而成。主要症状为脘腹结块固定不移,常思食生米,其他饮食难进,呕吐清水等。参见癥、食癥、七癥等条。
即八髎。详该条。
病证名。见《平治会萃》卷三。即酒齇鼻。详该条。
证名。属虚哮范畴。见《类证治裁·哮症论治》。多因偏嗜咸酸,久延体虚而致。详虚哮条。盐哮亦有偏实者,《医碥》卷二:“食味酸咸太过,幼时多食盐醋,往往成此疾,俗谓之盐哮。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
病证名。指呕吐因中气不足,暑热之气入于肠胃所致者。《症因脉治》卷二:“暑气呕吐之症,暑热行令,头眩目暗,呕吐暴作,身热恶寒,烦渴引饮,齿干唇焦,腹中疼痛,小便赤色,或混浊涩短。”脉虚大而涩,或沉细,或
病名。五脏虚损之一。又称损肾。《慎斋遗书·虚损》:“或从下而损上,如因情欲抑郁所致,则精伤而损肾,肾损则木枯而生火。”《难经·十四难》:“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损其肾者,益其精。”《古本难经
病名。指前额部骨折伤。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损伤后多致皮破,面目浮肿,若内损血瘀,则呕吐,鼻衄,昏迷、面黄、身软、周身虚浮、烦渴、胸痛、饮食少进。治宜止血开胃,消瘀定痛,内服疏血丸,外用五加皮汤熏洗
古病名。指鬾病兼有发热,大便黄而恶臭者。治法见大便恶臭条。
十二地支之简称。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产泄。《丹溪心法》:“产后泄泻,此余血渗入大肠为泄,洞泄不禁,下青白黑色,用荆芥大者四、五穗,于盏内烧灰,不得犯油火,入麝香研汤调下。此药虽微,能治大病,方名的奇散。”《张氏医通》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