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刺激量

刺激量

针灸治疗时给予患者的刺激强度。通常分为强、中、弱三种。针刺刺激量由针具的粗细,操作方法,刺激形式和持续时间决定;灸治刺激量则以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直接灸与悬灸,或艾卷熏灸时间来区分。一般机体反应与刺激量大小成正比,刺激愈重,反应愈烈。但患者的反应尚与体质强弱,敏感程度,选取穴位及病种有关。同一刺激量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应。临床须酌情掌握使用。

猜你喜欢

  • 气黄

    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气黄者,上气心闷,腹胁胀痛,两脚冷疼,睡卧不安,小便淋涩,状似脾黄。”《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气黄,病人初得,先从两脚黄肿,大小便难,心中战悸,面目虚黄,不能食

  • 石濡

    出《名医别录》。为石蕊之别名,详该条。

  • 猪腰子

    见《医学入门》。即猪肾,详该条。

  • 消痞

    消法之一。治疗痞积、痞满的方法。①胸胁下有肿块,坚实不移者为积,须消痞化积,如鳖甲煎丸。②胸胁胀满,痰食停滞者为痞满,须消痞化满,如枳实消痞丸。

  • 冯时可

    【介绍】:明代官吏。字敏卿,号元成。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曾任按察使等官职。著述不少,在医学方面,有《上池杂说》一卷、《众妙仙方》等书。

  • 溪温

    古病名。见《诸病源候论·水毒候》。又称水毒病。详该条。

  • 食泄

    病名。即伤食泻。《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食泄,脉弦紧,腹痛则泄,泄后痛减。”详伤食泻条。

  • 脾肚发

    病名。出《外科百效全书》卷三。即上发背。见该条。

  • 虞翻

    【介绍】:三国时期吴国医生。吴将吕蒙的随军医生。

  • 阳旦证

    病证名。①指桂枝汤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证象阳旦。”成无己注:“阳旦,桂枝汤别名也。”《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旁注:“即桂枝汤。”②指桂枝汤证兼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