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博济方

博济方

方书名。原名《王氏博济方》。3卷。宋·王袞撰。刊于1047年。作者原收辑医方7000余首,此书系从中选录五百余方编撰而成。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本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为5卷,仅得350余方。辑本的内容分为:伤寒、风证、劳证、血证、三焦证治、五脏证治、诸气、诸积、目疾、齿须发以及胎产、经气、疮科、丹药、修制药法等29门。每门之前间附小论;所选各方,多有临床参考价值。但书中也杂有某些具有迷信内容的药方。建国后有排印本。

猜你喜欢

  • 金梳子草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眼子菜之别名,详该条。

  • 热者寒之

    治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热症要用寒凉的方药治疗。热证有表、里、虚、实之不同。表热证用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里热证,实者用清法通里攻下,虚者则用甘凉养阴透热或滋阴清热等法。

  • 皮毛

    体表皮肤和附着于皮肤的毫毛的合称。《素问·五脏生成论》:“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皮毛与肺敷布的卫气有密切关系,肺卫之气足,则肌表固密,身体抵抗力强,不易受外邪侵袭。肺卫之气虚,则皮毛腠理疏松,易受风

  • 卧蚕疽

    病名。有头疽生于天柱骨偏上者。出《外科大成》卷二。证治同脑疽。

  • 手筋色

    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即纹色。详该条。

  • 泽前

    经外奇穴名。见《中国针灸学》。位于尺泽前下一寸,直对中指处。主治甲状腺肿大,上肢麻痹,前臂痉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脉口

    即寸口。《灵枢·终始》:“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详寸口条。

  • 痧胀

    病名。即痧证。又称痧气、痧秽。见《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痧症要略》:“痧胀者,气之闭也,火之逆也。气为毒壅,火为毒升,故胸膈作胀,头目不清。治痧者,必先开其气、降其火,而后胀可消也。若食阻痧气于上

  • 长气

    夏令盛长之气。《素问·气交变大论》:“收气不行,长气独明。”

  • 割开捺骨

    骨折手术整复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凡皮破骨出差爻,拔伸不入,樽捺相近,争一二分,用快刀割些捺入骨……用黑龙散贴疮之四周,肿处留疮口,别用风流散填。”并给予夹缚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