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囟之别称。出《奇效良方》。婴幼儿元气充实者则脑后顶门坚实而矫健。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铁树叶之别名,详该条。
出《灵枢·经脉》。即手太阳小肠经,详该条。
出明·薛铠《保婴撮要》。即目连剳。见该条。
皮肤针疗法之一,因使用滚刺筒进行刺激故名。参见滚针筒条。
【介绍】:宋代医家。字明叔。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在太学时,曾随名医史载之学习,精通医术,疗效甚高。
指阳气不足出现阴寒的病机。阳气不足则不能温养脏腑,致使脏腑的活动和代谢功能相应减弱,出现恶寒肢冷、神疲乏力、口淡不渴、面白舌淡、尿清便溏、脉沉迟或细弱等虚寒症状。《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一方。木通、生地黄、黄连、生甘草。加灯心,水煎服。治小儿心经有热而致的吐舌,面红烦渴,小便赤涩。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称吐酸。详该条。
书名。3卷。清·陈廷铨撰。刊于1763年。本书书名系取收罗古针灸遗法之义。卷上论述经络及要穴、针灸禁忌等;卷中为各经俞穴部位及五脏用药;卷下为内外各科疾病的针灸取穴及五运六气论等。内容多辑自有关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