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医言
书名。4卷。日本·吉益为则撰于1773年。本书集录汉以前38种中国古书中有关论医的内容,并加以评述。解放后有排印本。
书名。4卷。日本·吉益为则撰于1773年。本书集录汉以前38种中国古书中有关论医的内容,并加以评述。解放后有排印本。
证名。出《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指大病后因体虚而多汗。参病后多汗条。
病证名。指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木燥火生,筋膜干急所致的痿症。《症因脉治》卷三:“肝热痿软之症,汁溢口苦,两胁攻刺作痛,筋膜干急,筋缩而挛,此《内经》肝热痿弱之症也。”治宜疏肝理气,滋水涵木,舒筋活络等
即血液。因血属阴,故称。《灵枢·通天》:“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参见血条。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五风变内障。详该条。
病名。痢,古通利。指泄泻。《局方发挥》:“泄痢之病,水谷或化或不化,并无努责,惟觉困倦。”亦有称痢疾为泄痢者。参见泄泻、痢疾等条。
出《灵枢·经脉》。即督脉络脉。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SI2。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荥(水)穴。位于小指尺侧,第五掌指关节前方,掌指横纹端凹陷处,赤白肉际,握拳取穴。一说“在手小指外侧,第二节纹头”(《针灸集成》)。布有来自尺神经
病名。八痢之一。又名瀼痢。为突然暴冷而致的痢疾。其特征为小腹胀痛,赤白胨下等。治宜散寒止痢。用芍药汤加减。
经穴别名。出《脉经》。①《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中都穴别名。②委中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
病名。即伤食泻。《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食泄,脉弦紧,腹痛则泄,泄后痛减。”详伤食泻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