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方类编
见本草纲目万方类编条。
见本草纲目万方类编条。
自然事物的阴阳双方是对立的,总是此盛彼衰,此消彼长地变化。如反映在病理变化的“热盛伤津”、“阴虚阳亢”、“阴盛阳衰”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生卒】:八世纪【介绍】:又作大乘和尚或摩诃衍。唐代僧人、医家。长期在西藏传授佛经,精通藏文,曾将译成藏文的中医书,加以综合归纳,编著《月王药诊》,是现存最早的藏医古代文献,对藏医学的发展及藏汉文化交
指方剂中各个药物的用量相等。
见《陆川本草》。为走马胎之别名,详该条。
膈病之一。《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气鬲病,病使人烦懑,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少忧,数忾食饮。”参见噎膈条。
出《备急千金要方》。为芜菁子之别名,详该条。
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凡疮疡阳证多与热毒有关,故不论其初起、成脓、溃后,凡具有实热火毒之证,如局部红、肿、热、痛,溃出脓稠,兼见发热、烦躁、口渴,甚则神昏谵语,脉数,
蒙医方书。伊希丹金旺吉勒于十九世纪末用藏文诗的体裁编写。全书以《四部医典》赫依、希日、巴达干理论为指导,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包括热病、传染病、瘟疫病在内的各种病症的治疗。载方剂
出《新修本草》。为蛇含石之别名,详该条。
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可见于气血严重消耗,病情危笃之候。《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乍疏乍数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