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农本草经》。为黄连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唐代医生。籍贯不详。撰有《医苑》1卷,已佚。
出《神农本草经》。为鹿角胶之别名,详该条。
出《脉经》。即月经。详该条。
观察尺肤部的色泽形态及按触该部了解其缓急、滑涩、寒热的诊察方法,又称“诊尺肤”。《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汪石山认为:“既诊其三部
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五。即子宫脱垂。详该条。
病证名。即蛔虫病儿感染痧毒而致泻蛔之证。小儿素患蛔虫病,因痧毒入胃,胃必热胀,热胀之极,蛔不能存,下入大肠,由大便排出。治以放痧为主,用消毒三棱针刺臂弯、腿弯痧筋,放出紫黑毒血(《痧胀玉衡》)。
阴阳学说内容之一。以属于阴性的事物,居于阳位而名。《素问·金匮真言论》:“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见《泉州本草》。为金边兔耳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北方俗称热疮,以疱疹为主者为燎疱。详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