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子痫

子痫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亦名妊娠痉妊娠风痉风痉妊娠痫症儿晕儿风儿痉子冒胎风。指妊娠期间突然仆倒,昏不识人四肢抽搐,少时自醒,醒后复发的病症。多因平素肝肾阴虚,孕后阴血益虚,阴虚阳亢,导致肝风内扰,虚火上炎,引动心火,风火相扇所致。治宜平肝潜阳滋阴清热。方用羚羊角散,或天麻钩藤汤。若痰涎壅盛,喉中痰鸣,目吊口噤者,治宜清热涤痰,上方加竹沥胆南星;若抽搐不止,昏不识人者,配合针灸急救,抽搐不止,针曲池承山太冲;昏不识人,针人中内关百会风池涌泉牙关紧闭,针下关颊车

猜你喜欢

  • 温补脾肾

    脾肾阳虚证的治法。由于脾肾阳气在生理上的相互滋生和病理上的互相影响,宋·张子刚《鸡峰普济方》有“补肾不如补脾”之论;严用和《济生方》立“补脾不如补肾”之说。两说在临床上自有所侧重,但若己脾肾两虚,一般

  • 凌晓邬

    【介绍】:见凌奂条。

  • 骨蒸劳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劳诸方》。详骨蒸条。

  • 周小农

    【生卒】:1876~1942【介绍】:名镇,字伯华。江苏无锡人。17岁开始学医于同邑邓羹和,又受业于张聿青。业成后悬壶上海,辛亥革命后回无锡执业,并任无锡《医钟》月刊编辑。曾积极参加全国中医界反对余云

  • 脾胃论

    书名。3卷。金·李果撰。约刊于十三世纪。本书是作者创导脾胃论学说的代表作。李氏根据《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观点,强调补益脾胃的重要性,并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予以阐析。书中对于饮食劳

  • 气府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京门,见该条。

  • 胯骨

    骨名。即髋骨。详该条。

  • 压痛点

    指按压体表时所发现的疼痛部位。针灸取穴都非常注重感应。《内经》所说的“按之应手而痛”就是这个意思。压痛反应点作为穴位使用称阿是穴。渗见该条。

  • 红药

    见《草药手册》。为雷公藤之别名,详该条。

  • 外痈

    病名。见《外科精义》卷上。指生于体表的痈。初起无头,局部红肿热痛,界限分明,根盘收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重者可有身热、口渴、苔黄、脉数等。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