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寒湿霍乱

寒湿霍乱

病名。见《霍乱论·病情篇》。多因脾胃素虚,中阳不振寒湿内盛所致。发于秋后者较多。亦有因暑夏贪凉,过吞生冷而致者。证见腹痛吐泻,吐利清水,或如米泔水,不甚秽臭,口和不渴,四肢清凉等。临床表现有寒偏胜或湿偏盛之分。治宜辛温散寒或芳香宣化为主。轻则藿香正气散,或平胃散木香藿香生姜半夏之类。湿盛而四肢重着,骨节烦疼者,胃苓汤加木香、藿香、大腹皮之类;七情郁结,寒食停滞者,七香饮;头疼恶寒无汗者,以香薷饮先解其表,随以大顺散等调其里;如脉弱阳虚,腹痛喜得温按,泻出不臭者,来复丹;若吐泻不止,元气耗散,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而不多饮,或恶寒战慄手足逆冷,或烦热发躁,揭去衣被,但察其泻出不臭者,乃内虚阴盛格阳,宜理中汤,甚则四逆汤加食盐少许;更有暴泻如水,冷汗四逆,脉弱不能言者,急进浆水散,并宜冷服。参见霍乱条。

猜你喜欢

  • 急脉

    经穴名。代号LR12。出《素问·气府论》。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耻骨联合下缘旁开2.5寸,当腹股沟处。布有髂腹股沟神经,深层下方为闭孔神经的前支;并有阴部外动、静脉的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耻骨支通过,外方

  • 外科大成

    书名。4卷。清·祁坤撰于1665年。卷1为总论部,历述痈疽等病的诊治要点、各种治法及常用方剂;卷2~3为分治部,按照头面、颈项、背、腰、胸腹等身体部位分列各种外科疾病的证治、验案;卷4为不分部位的大毒

  • 内托生肌散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生黄芪120克,白芍药、甘草各60克,丹参、生乳香、生没药各45克,天花粉90克。为细末,每服9克,开水送下,日三次。治瘰疬疮疡溃破后,气血亏损,不能化脓生肌;或其疮数年不愈,外

  • 经行浮肿

    病证名。亦名经来浮肿、经来遍身浮肿。指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头面四肢或遍身浮肿的病证。多由脾虚、肾虚、或气滞血瘀所致。若因久居湿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湿气内侵或饮食劳倦伤脾,经行时阴血注于冲任,气随血

  • 田锡

    【介绍】:宋代人。生平不详。撰有《曲本草》一书,已佚。

  • 殷矩

    【介绍】:明代医生。字度卿,号方山。仪真(今江苏仪征)人。世医出身,治病有良效,且不计酬。万历癸未(1583年)疾疫流行,昼夜为人治病,成活者众。

  • 毕致吾

    【介绍】:见毕荩臣条。

  • 上搭手

    病名。系有头疽生于背上部肺俞穴处,手由上可搭着者。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上鼠疽、肩后疽、左右串。证治见有头疽。

  • 干燥。《灵枢·寒热病》:“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

  • 苏子

    出《本草经集注》。为紫苏子之简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