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惊丹

惊丹

病证名。①因惊而引起的发丹。《活幼心书》:“婴儿生后,百日之内,半岁以上,忽然眼泡红晕微起,面带青黯色,日夜烦啼,或面如胭脂,此伏热在内,亦有面不红者。始因居胎之时,母受重惊,惊邪伤胎,递相传袭;降生之后,复受热毒,或再有惊,有惊则热,热气内蕴,形之于外;初发之时,散生满面,状如水痘,脚微红而不壮,出没休息无定,次到颈项,赤如朱砂,名为惊丹”。②因搐而引起的发丹,《幼科发挥》:“先发搐后发丹,此名惊丹,可治,此胎毒自内而外也,宜用大连翘饮主之。”

猜你喜欢

  • 徐用诚

    【介绍】:见徐彦纯条。

  • 泽前

    经外奇穴名。见《中国针灸学》。位于尺泽前下一寸,直对中指处。主治甲状腺肿大,上肢麻痹,前臂痉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上门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幽门,见该条。

  • 野茴香

    见《草药手册》。为蛇床子之别名,详该条。

  • 脉溢

    病名。即毛窍出血。详见该条。

  • 痰毒牙痛

    病证名。多因痰湿内伏,复感邪毒,痰毒上攻牙齿而痛。《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由素有热,热生痰,痰流毒,痰毒灌注经络,上攻牙齿而痛。”治宜清热涤痰,泻火解毒。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参见牙痛条。

  • 苦参子

    ①见《本草纲目》。即苦参实。②见《本草纲目拾遗》。为鸦胆子之别名。各详该条。

  • 臑髎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臑会。见该条。

  • 骭厥

    病名。足阳明经经气逆乱的病候。《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

  • 二陵

    阴陵泉、阳陵泉两穴的合称。《针经指南·标幽赋》:“二陵、二蹻、二交,似续而交五大。”杨继洲注:“二陵者,阴陵泉、阳陵泉也;二蹻者,阴蹻、阳蹻也;二交者,阴交、阳交也。续,接续也。五大者,五体也。言此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