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名。指齿根,实为牙颈。《难经》五十八难:“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针刺补泻法之一。《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其法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
病名。又名沍耳。《证治准绳·疡医》:“耳疳生疮臭秽,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时出黑臭脓。”由胃经湿热与肝经火毒相兼而成,耳中流脓色黑而腐臭。治宜清火利湿。
指受冷极深冻僵而死。《诸病源候论·冻死候》:“人有在于途路,逢凄风苦雨,繁霜大雪,衣服沾濡,冷气入藏,致令阴气闭于内,阳气绝于外,荣卫枯涩,不复流通,故致噤绝而死。若早得救疗,血温气通则生。”
出《小儿药证直诀》。即钩藤。详该条。
见邹氏纯懿庐集条。
病证名。指在行经期前,出现周期性口鼻出血的病症。详逆经条。
【介绍】:晋代医生。精于脉诊,善于治疗疑难病。
病名。见佚名《广勤轩遗稿》。系痘疮入眼之俗称,详该条。
出《新修本草》。为荩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