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涩法之一。治疗妇女血崩、经行不止、带下淋漓等病症的方法。如血崩或经行不止,偏阴虚血热者,用固经丸;带下淋漓,偏湿热者,用樗树根丸。
病名。《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指鼻之頞部内有辛酸感。本证常见于鼻渊。参见鼻酸条。
病证名。指阳气虚衰而致的发热。见《丹溪心法·发热》。《景岳全书·杂证谟》:“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医碥》卷一:“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
流痰病的一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发于前臂及腕部的骨关节处。初起筋骨疼痛,进而漫肿坚硬,不红不热,常连肿数块,日久内溃窜通,穿孔较多,时流白浆,如蝼蛄窜穴,故名。并伴见面黄食少、消瘦,午后寒热交作
病名。皮肤慢性溃疡之一。见《医门补要》卷上。多由素体虚弱或病后脾虚,湿邪浸淫所致。患处皮破肉烂,色黑形陷,滋水淋漓,不易生肌,顽固难愈。治宜健脾渗湿为主。内服除湿胃苓汤。外搽生肌散。
正骨手术之一。见《江氏伤科学》:“凡打伤跌肿肉中之骨……再取骨出,若骨碎甚,即以别骨填接,外贴十八号膏药,内服六号接骨丹。”类似今之骨移植术治疗粉碎性骨折的办法。
病名。①指感触秽浊不正之气而出现腹痛,吐泻等症。多见夏秋二季。《痧胀玉衡》卷上:“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遍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金雀根之别名,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详见丁奚条。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即肉桂,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