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名。为生药库中仅次于大使的官职,协助大使主管生药库事务。
【介绍】:元代医家。字廷芝。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温州路医学正,与其子宅之同著《难经辨疑》,已佚。
【生卒】:1736~?【介绍】:清针灸家。字善述。河南长葛人。少学针6年未尝稍懈,然不敢轻试于人。公元1786年以针刺疟大有效而始自信。因见针灸专书多古奥难窥,撰《针灸易学》(1789)2卷,前论古人
即割治疗法。见该条。
外治法之一。把鲜药捣烂,或用干药碾末,加酒、蜜或醋之类调和,敷于肌肤局部,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例如痈疡初起,外用鲜蒲公英加红糖捣烂外敷;摔伤而关节筋肉疼痛,用鲜栀子及适量白面同捣,加酒混和敷伤
见助道方服药须知条。
书名。4卷。清·杨尧章编撰。刊于1856年。杨氏于吴有性《温疫论》原文后逐条予以辨析,或阐发吴氏立论的精义,或参证个人的学术经验,着重辨明是非疑似之处。卷末另撰胃气论、寒疫论各一篇,前者申明胃气升清降
表里同病类型之一。症见发热无汗、头项强痛、烦躁恶热,甚或发狂,腹胀便秘,舌苔干燥,脉象滑数。多因表邪未解,内有宿食积热或兼其他停痰积滞所致。法当表里双解。
见《中国经济植物志》。为金银花之处方名,详该条。
病证名。亦名经来浮肿、经来遍身浮肿。指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头面四肢或遍身浮肿的病证。多由脾虚、肾虚、或气滞血瘀所致。若因久居湿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湿气内侵或饮食劳倦伤脾,经行时阴血注于冲任,气随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