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焫(rui)

焫(rui)

音义同“燕”,烧灼的意思,指火针或用火烧灼等一类治疗方法。《灵枢·病传》:“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

猜你喜欢

  • 息高

    形容严重呼吸困难,喘促短气,张口抬肩的状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伤寒论后条辨》:“夫肺主气,而肾为生气之源,盖呼吸之门也,关系人之生死者最钜。息高者,生气已绝

  • 盛寅

    【生卒】:1375~1441【介绍】:明代医生。字启东。江苏苏州人。为名医戴原礼再传弟子。因给宫廷和皇家人员治病,受到明成祖赏识,授任太医院御医,并曾掌管太医院事,于1436年(正统元年)返乡。著有《

  • 阴之绝阴

    绝,同极。一谓厥阴位于最里,厥阴经脉之行,其根起于足大趾端之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故名。《素问·阴阳离合论》:“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二谓厥阴为三阴之尽。

  • 阴虚则内热

    出《素问·调经论》。指的是阴液亏耗过度,引起内热证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潮热、夜热或五心烦热,多兼有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治疗须滋阴降火。

  • 小儿赤游丹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多由胎毒血热,心火内炽,热毒客于肌肤而成。新生儿及幼儿易患本病,症见身热啼哭,肤起红晕,发无定处,由小渐大,肿热痒痛,继而红肿光亮,或起熛浆。发展迅速,并常游走他处。治宜凉血

  • 五君子煎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人参二至三钱,白术、茯苓各二钱,炙甘草一钱,干姜(炒黄)一至二钱。水煎服。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而兼湿者。

  • 十指麻木

    证名。手指麻木的别称。见《丹溪心法》卷四。详手指麻木条。

  • 囟填

    病证名。指囟门突出,隆起如堆的证候。多见于发热和惊厥的患儿,亦有由寒凝气滞而致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小儿囟填,由乳食不时,饥饱不节,或热或寒,乘于脾胃,致脏腑不调,其气上冲所为也。”因热上冲者

  • 楼护

    【介绍】:西汉时期人。父为世医,楼护年少时曾研读医书,后又投身政界。

  • 缪存济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医生。字慕松。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因多病而学医,认为疾病以伤寒最为重要,于是采集前人关于伤寒的论述,结合自己的见解,编成《伤寒撮要》。另撰有《识病捷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