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新本草纲目》。为苦参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家。著《黄帝八十一难经注释》1卷,已佚。
病名。发生于头面部的湿疮。出《保婴撮要》卷三十二。由脏腑积热,外受风湿,湿热相搏而成。小儿多见。头面皮肤湿红,瘙痒起疹,破流黄水,反复发作,甚则蔓延全身。治宜清热疏风利湿。内服防风通圣散化裁,外搽青黛
病名。阴阳易之男传于女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其男子病新差,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阳易。里急,腰踝连腹内痛。”可用猳鼠粪汤治之。参见阴阳易条。
药物性能。出《本草纲目·序例》。酸味收敛,咸味润下,药性均是向里、向下,如山萸肉、五味、白芍、乌梅、牡蛎、龟板、芒硝、盐等药,皆属阴而没有升的趋向。
病证名。指肺气不足,寒邪迫聚而致喘嗽。《诸病源候论》卷十四:“肺主气,候皮毛,气虚为微寒客皮毛,入伤于肺则不足,成咳嗽。夫气得温则宣和,得寒则否涩,虚则气不足而为寒所迫,并聚上肺间,不得宣发,故令咳而
①经穴名。代号BL4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并有
病名。出明·张洁《仁术便览》卷四。即红丝疔。见该条。
解剖部位名。即下颌关节。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六方。桔梗、贝母、陈皮、枳壳、茯苓、甘草、姜。为丸服。治燥痰,其色白,咯出如米粒,多喘促,寒热悲愁,脉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