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孕妇血聚养胎,脏腑气实,血燥生热,热积于大小肠,以致大小便不通。治宜清热、润燥、利水。方用栀子汤(栀子、石膏、黄芩、泽泻、柴胡、车前子、葳蕤、竹叶)。
结胸证之一。即寒实结胸。《伤寒论大全》卷二:“懊憹满闷,身无热者,寒结胸,三物白散。”详寒实结胸条。
指平素患有水饮病的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指咳嗽不咳则已,一咳则连续十数声至数十声。多因燥热灼津而致。《医述》载方星岩之说:“顿嗽症,大都肺燥津伤,故咳剧痰不易出,宜仿清燥救肺汤大意。”亦称顿呛,详见该条。
简称真脉。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即无胃、神、根的脉,可见于疾病的危重阶段。《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肺脉至,大而虚,
指未婚女子。宋·齐仲甫《女科百问》第十三问:“室女者,乃未出闺门之女也。”
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即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的合称。详各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枳壳、杏仁、黄芩、石膏、栀子、栝蒌霜、桔梗、桑白皮、知母、贝母、前胡、甘草、生姜。水煎服。治新咳由火热而致者。
病名。出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卷上:“耳沁,寒热交作,焮肿疼痛非常。”指聤耳之急性者。详聤耳条。小儿耳内肿痛之症。多由内有风热,复有水入耳所致。症见寒热交作,大哭不已,睡中惊啼,察其耳窍,焮红而肿。治
病证名。又称食泻、食泄、积泻、食积泻、胃泻。《丹溪心法·泄泻》:“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症见饱闷恶食,嗳腐吞酸,腹痛则泻,泻后痛减,泻下不畅,粘而秽臭,苔腻,脉滑或弦紧。治宜消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