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湖南药物志》。为虎耳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一。即眉疽,见该条。
病证名,指小儿因心经受病而悸动不安。《活幼心书》:“小儿心悸不常,及遍身肿痛,或手足不随,此为惊瘫候也。”其病多因心经热盛,火热扰动心神所致,《幼幼新书》卷八:“心膈邪热,神志不宁,惊渴悸烦,夜不安卧
即回生第一仙丹,见该条。
病名。见《万病回春·泄泻》。即滑泄。详该条。
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四十。亦称妊娠口渴、胎前焦渴。多因孕妇脏腑气虚,荣卫不和,阴阳失调,热乘于心脾,津液枯少,故令烦躁,口干作渴。若胃经实热者,宜泻热生津止渴,方用竹叶石膏汤;若胃经虚热者,宜滋
经穴别名。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即气海,又名丹田。详气海、丹田条。
自我推拿方法。即干浴。见该条。
见本草图经条。
病名。即哑瘴喉风。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