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胁下痞鞭

猜你喜欢

  • 蜚虻

    出《神农本草经》。为虻虫之别名,详该条。

  • ①五治法之一。针对病邪所在,用针刺或汤药攻邪。根据部位有上取、下取、内取、外取、傍取等。②采用之意。《灵枢·颠狂》:“治之取太阴、阳明。”《素问·藏气法时论》:“取其经,厥阴与少阳。”

  • 目衄

    病证名。指眼内出血证。又名目血。目衄含义有二:①指血自泪窍出。《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目出血,曰目衄。”唐容川《血证论》卷二:“泪窍出血,乃阳明燥热所攻发,犀角地黄汤加归尾、赤芍、银花、白芷、粉

  • 单喉痈

    病名。喉痈的一种。《喉科指掌》卷五:“单喉痈,或左或右,身热背寒,脾肺之症也。有红点者,风火;无红点者,风寒。”

  • 攀睛

    病名。见《原机启微》。即胬肉攀睛。详该条。

  • 督脉之别

    出《灵枢·经脉》。即督脉络脉。详该条。

  • 羊甘石

    见《现代实用中药》。即炉甘石,详该条。

  • 百日内嗽

    出《幼科发挥》。即百晬内嗽,详该条。

  • 儿科醒

    书名。1卷。清·芝屿樵客撰,撰年不详。本书除将儿科疾病分别按表、里、寒、热、虚、实论证外,并有辨惊风之误一文,认为古无惊风之名,所谓惊风乃“大惊猝恐”等十病;次为小儿不可饿论及治痘、治疹二论。现有《珍

  • 锯痕症

    病名。即肉疙瘩。详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