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浙江中药资源名录》。为蘘荷之别名,详该条。
即天灵盖,详该条。
经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即白环俞,见该条。
病名。痟通“消”。见《世医得效方》卷六。即消渴,详该条。
病证名。指咳嗽之属气虚、血虚者。《冯氏锦囊》卷十二:“虚嗽有二,日间嗽,多吐痰白沫,或恶心者为气虚,宜六君子汤加款冬花、五味子。如夜嗽多渴,痰不易出,或发热,为血虚,宜六味汤加麦门冬、五味子。”参见气
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古人认为夏季大热,感受暑邪,伏于肠胃,而不即时发病,待秋气候凉爽,感受外邪,引动伏暑,乱于肠胃,清浊相干,则成吐泻。其症突然呕吐,腹泻,小便不利,泻下物色黄或赤等。治宜清
宋·薛轩《坤元是保》:“产后危证有四:呕吐、盗汗、泻痢、喘息是也。并见者死,仅见者危。”
见《广西中药志》。为了哥王之别名,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即疔疮。见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四满。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