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①为鼻息肉,《冯氏锦囊秘录》卷六:“湿热之气,……得以上炎,为鼻生赘,……是以上燎而鼻生息肉。参见鼻痔条。②酒皶鼻而进入肥大期者,称鼻赘。
病名。即虑瘕。《儒门事亲》卷八:“小肠遗热于大肠,为伏瘕。”日·丹波元简《素问识》卷四:“简按:《颜氏家训》曰,宓、伏、虑,古来通字。”详虑瘕条。
【介绍】:唐代医学家。据藏族史料记载,七世纪时应藏王松赞干布的聘请,到西藏传授医学。同时应聘进藏的还有天竺的巴拉达札、大食的嘎列诺。三人各自译出本国医疗系统的医学著作,并联合编著成《无畏的武器》7卷,
【生卒】:十世纪【介绍】:五代后蜀医家。撰有《保童方》。已佚
古刺法名。五节刺之一。《灵枢·刺节真邪》:“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指对于病情复杂的疾患,“颠倒无常,甚于迷惑”,应从调和阴阳入手,“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平复”。“用针
见《草药手册》。为胃友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红炉点雪》。由气虚卫不固表所致。症见自汗恶风,汗出常冷,疲乏无力,脉微而缓或虚大。治宜益气固表。可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方。参见自汗条。
病名。为有头疽生于天柱骨者。出《疡医准绳》卷三。证治同有头疽。
病名。又称满痧。《文堂集验方》卷一:“黑痧,俗名满痧。患者立时昏倒,微觉肚疼,面色黑胀,不呼不叫,甚者过两三时即不救。急用荞麦数合,焙燥研碎,去皮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服。重者再一服即愈。服药时,忌吃
即胎疾。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