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神门,见该条。
【介绍】:南宋医家。字无择,青田(今浙江青田)人。精于方脉,治病有显效。他将复杂的疾病按病源分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及不内外因三大类,每类有论有方,汇集医方千余,于淳熙元年(1174年)著成《三因极一病
即资生丸,见该条。
【生卒】:十一世纪【介绍】:北宋大臣。字唐夫。四川阆中人。真宗赵恒时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检校太傅同平章事。据《宋史》记载,在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因见岭南病者求神不求药,遂将所集验方刻于州驿石柱上
是肝阳上亢的进一步发展。阳亢则热,热极则生火。有阳气上逆的特点。参见肝火条。
是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方法。临床上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法。是灸法的主体。施灸时艾炷的大小、多少,当以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和施灸的部位结合考虑。如初病体质强壮,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
即一滴金丸,见该条。
针具名。指铜质所制的针具。估计我国在青铜器时代已开始应用。
即胸骨。
即瞳神。《灵枢·大惑论》:“骨之精为瞳子。”详瞳神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