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遗溺

遗溺

病名。即遗尿。《素问·宣明五气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景岳全书·杂证谟》:“遗溺一证,有自遗者,以睡中而遗失也。有不禁者,以气门不固而频数不能禁也。又有气脱于上则下焦不约而遗失不觉者,此虚极之候也。”《类证治裁》卷七:“大抵遗溺失禁,由肺肾膀胱气虚肺虚补中益气汤加五味牡蛎肾虚菟丝子散;膀胱虚,固脬丸;挟寒,家韭子丸;挟热,白薇散;滑脱,秘元丹、牡蛎丸;命火衰,右归饮、巩隄丸。”《张氏医通·遗溺》:“有热客肾部而遗尿者。经曰: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此系热证。其证发热作渴,或时闭涩,或时自遗,或阴挺不能约制。午前小剂补中益气加黑山栀,午后大剂生料六味丸五味子,常服自效。夏月暑病遗尿者,白虎加人参汤,一服即应。有先因病淋,服利药太多,致溺不禁者,补中益气少佐熟附子。有所伤损,污血畜于胞中,亦令遗失,鹿解屑炙黄为末,和桃仁等分,酒调三钱。咳而遗溺,属膀胱,茯苓甘草汤;不应,五苓散。小儿胎中受冷遗尿,一味补骨脂,炒研,临卧红酒调服,即不遗。”亦可用桑螵蛸散等方。参见遗尿、小便不禁条。

猜你喜欢

  • 鼻鼽(qiú 求)

    即鼻流清涕。《素问·脉解篇》:“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素问玄机原病式》:“鼽者,鼻出清涕也。”详鼻流清涕条。

  • 表里分传

    温疫传变的一种形式,指伏于膜原之邪既外犯三阳经而出现表证,又渐化热入胃而现里证。《温疫论》上卷:“此(指三消饮)治疫之全剂,以毒邪表里分传,膜原尚有余结者宜之。”

  • 持续运针法

    指针刺得气后不间断地进行捻转或提插等运针操作。使患者一直保持明显的针刺感应,持续时间视病情而定。

  • 藕实

    出《神农本草经》。为莲子之别名,详该条。

  • 升均汤

    ①《证治准绳·幼科》集四方。升麻、葛根、芍药、人参、白术、茯苓、紫草(或红花)、甘草。为粗末,每服三至五钱,加生姜,水煎服。治小儿痘疮已出不均,或吐泻热渴。②《张氏医通》卷十五方。人参芦、白术芦、茯苓

  • 闭癃

    病名。《灵枢·本输》:“实则闭癃。闭癃则泻之。”详癃闭条。

  • 折风

    八风之一。指从西北方来的风邪。《灵枢·九宫八风》:“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 太医署令

    隋唐时期医官职称。为太医署最高官职,共2人,全面负责太医署的医疗和教学工作,官阶从七品下。

  • 温补命门

    即温补肾阳。用壮阳补火的药物,恢复脾肾阳气的方法。命门火不足,常见五更泄泻、腹痛肠鸣、四肢冷、舌质淡、苔白、脉沉迟。用四神丸、右归丸之类。

  • 张道中

    【介绍】:元代医家。号玄白子。淮南人。学脉法于朱永明,朱氏得刘开之脉学。大德五年(1301年)道中扩充崔嘉彦、刘开之脉学,加以图解及歌括,撰成《玄白子西原正派脉诀》、《玄白子相类脉诀》、《玄白子诊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