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心典
见金匮要略心典条。
见金匮要略心典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又名发眉疽、眉发、发眉、眉发疽、凤眉疽。此证生于眉棱骨上,形长如瓜,坚硬,疼痛引脑,色赤焮红,二目合肿。治同外痈。
病名。为有头疽生于脊背者。见《刘涓子鬼遗方》卷三。脏腑俞穴皆在背部,故本病多因脏腑气血不调,或火毒内郁,或阴虚火盛凝滞经脉,使气血壅滞不通而发。又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上发背、中发背、下发背;后世又有上搭
外表、表浅或轻微之意,与里相对而言。如人本的皮毛、肌腠、经络为外,属表;外感邪在卫分或太阳经属表,病较轻浅,法当解表。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又名脐漏疮、落脐疮。多由脐痈久治不敛,形成漏管;或落脐带之后,脐汁不干,疮口不合所致。症见脐中时流脓血臭水,久不收口。外用提脓去腐,腐去继以生肌收口之药。相当于先天性及后天性
【介绍】:明代医家。字文玉,号松崖。新安(今安徽祁门县西)人。成化(1484年)进士,喜好医术,撰《松崖医径》及《眼科应验良方》行世。另有《医论集粹》、《脉法指明》二书,未见刊行。其兄程琎,因多病而业
①六腑之一。上接阑门,与小肠相通,下连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大肠接纳小肠下注的消化物,吸收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传送至肛门排出体外。是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
运气术语。指客气六步运动中,位于司天、在泉左侧的二气。参间气条。
脉搏只现于尺部,寸、关两部不能察觉到脉动的一种脉象。《伤寒论·平脉法》:“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
《症因脉治》卷二方。葛根、羌活、防风、川芎、甘草、白芷、苍术。水煎服。治外感牙衄,身热无汗,有表邪者。
方书名。4卷。清·叶香侣辑。刊于1804年。本书系作者选录曹绳彦《本草纲目万方类编》一书中“平稳无害,简易可从”的药方,并参考其他方书中的简效方整理汇编而成。内容按疾病分类编次。卷一之首附述简要的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