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肝病犯肺所致的咳嗽。《症因脉治·咳嗽》:“肝经咳嗽之症,咳则两胁下痛,痛引小腹,或寒热往来,面青色,筋急,此肝经咳嗽。”多因木气怫郁,肝火刑金,或肝经少血,肝气亏损,木燥火生所致。《校注医醇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其形如栗子。”相当于痔核之颜色紫红深暗者。
见六种新编条。
①六腑之一。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连大肠,包括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主要功能是主化物而分别清浊,它承接胃腐熟的饮食再行消化,有“受盛之腑”、“受盛之官”之称。食糜在小肠再经过消化并分别清浊,精华部分营
出《蜀本草》。为槐耳之别名,详该条。
配穴法之一。指在表里相合的经脉上选配穴位用以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的方法。一般以原络配穴法为代表,但不局限于此。如胃病取足三里(胃)与公孙(脾);咳嗽取太渊(肺)与合谷(大肠);肝病取太冲(肝)与阳陵泉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即丝瓜络,详该条。
《审视瑶函》卷四方。龙胆草(酒炒)、白芷、白芍药、防风、炒牛蒡子、黄芩、炒栀子仁、川芎、生地黄、当归身、羌活、荆芥穗各等分,炒大黄、甘草各减半。为细末,每服四钱,水煎,食后服。治阳漏,症见眼白天流水,
见《外科十三方考》。白砒1.5克,雄黄3克。为细末,取好皮纸一张,将药末撒纸上,摺为十数折,以木槌在纸上捶之,约千余下,使药吸入纸层,至转黄色时为度,外贴患处。治杨梅疮毒肿。
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指患疮疡时出现大便泄泻。多因过服寒凉之剂,或因饮冷损伤肠胃所致。此外尚有兼患脾虚下陷不能升举,命门火衰不能暖土而泻者。治宜托里消毒散去银花、连翘、白芷,加炮姜、木香;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