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食呕

食呕

证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胸腹胀闷,四肢厥冷,恶闻食臭,食入即呕,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食呕。此由饮食伤脾,宿谷不化之所为也。”《证治要决》卷六:“食呕,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气,并饮食不节而生。”有寒、热之不同。偏热者,常食入则痛而呕,脉实数。偏寒者,常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脉迟弦。治宜消食化滞。一般宜用保和丸家秘消滞汤等方。偏寒者,可用治中汤大养胃汤草蔻大顺饮。偏热者,可用栀连平胃散。有下症者,可用煮黄丸

猜你喜欢

  • 日华子

    【介绍】:五代药学家。一说宋药学家。姓大、名明,《鄞县志》记载为四明(今浙江鄞县)人,《古今医统》记载为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对药物很有研究,在诸家本草和当代用药经验的基础上,以药物的寒温、性味、华实

  • 虚呕

    病证名。指因胃虚或命门火衰所致的呕吐。《景岳全书·杂证谟》:“凡胃虚作呕者,其证不一,当知所辨。若胃脘不胀者,非实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气逆也;内无热燥者,非火证也;外无寒热者,非表邪也。无食无火而忽为

  • 经络全书

    书名。4册,分为前后两编。前编系明·沈子禄撰于1566年;后编为明·徐师鲁撰于1576年。其后又经清·尤乘重辑,刊于1689年。前编名“分野”,记述全身体表部位的名称共88条,逐一详引博考《内经》等书

  • 鱼鳖草

    见《浙江中药手册》。为鱼鳖金星之别名,详该条。

  • 妊娠唾血

    病证名。指鲜血与唾沫混杂而出。多由阴虚火旺,虚火上扰口舌及齿龈之络所致。治宜养阴清热为主。方用滋阴降火汤(白芍、当归、熟地、白术、天冬、麦冬、生地、陈皮、知母、黄柏、炙甘草、姜、枣)加减。

  • 葶枣散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炒葶苈。为末,每服二钱,大枣十枚煎汤调下。治肺痿,喘急面浮者。

  • 督脉

    奇经八脉之一,代号DU。出《素问·骨空论》。其循行路线,《针灸甲乙经》:“难经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阳脉之海也。”(按:《难经·二十八难》原文无后三

  • 下完骨

    颞骨的乳突下。《素问·气府论》:“下完骨后各一。”

  • 太清导引养生经

    气功学专著。撰者不详。《通志·艺文略》著录,北宋初《云笈七签》已收载,当为宋以前作品。全书以论述行气及导引动功为主,介绍了许多功法,如赤松子导引法,赤松子坐引法,宁先生导引法,王子齐八神导引法,虾蟆、

  • 仙人指路

    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两手屈肘仰掌置于两腰,一手仰掌上提至胸前后,翘掌向前推出,推足后旋臂握拳,蓄劲而收至腰部。两手交替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