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新修本草》。为豨莶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脾气虚弱而引起的咳嗽。《证治准绳·幼科》:“脾虚亦能作嗽。”小儿脾常不足,易为乳食所伤;脾伤则运化失职,而使湿化成痰,痰湿交阻,肺气失宣则咳嗽。其症多伴有久嗽,痰多,食纳不佳,腹胀,便溏,面黄肌
①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大金钱草之别名。②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连钱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白珠红肿,长垂若舌卷下舐。”参见形如虾座条。
舌干燥、暗晦如煮熟猪肝色。为津气俱竭,属危重凶险之候(见《望诊遵经》)。
见青灵条。
病证名。①悲极气噎,哭不成声音,称失声。②禁不住发出了声音,脱口而出者,也称失声。③即失音,例如《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十:“有声音不出之人,服冷剂愈失声。”参见瘖、喉瘖等条。
病名。①即肝劳。详该条。②《慎柔五书》以虫在于肝则成肝痨。治以五凤丸等方。
①病名。五噎的总称。《医说》卷五:“噎病亦有五种: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故令气塞不调理也,是以成噎,此由忧恚所致。忧恚则
病证名。其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致齿牙疼痛。症见时恶风寒,患牙得热痛减,脉迟缓。治宜疏风散寒。方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参见牙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