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素问·五脏生成篇》。宋以前,咳、嗽同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多因外
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团,其大小根据需要而定,小的如米粒,多用于直接灸;大的如蚕豆,多用于间接灸。制作时务求紧实。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雷公藤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图经条。
艾灸和针刺的合称。《灵枢·四时气》:“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养生铭文。唐·孙思邈著。《遵生八笺》:“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玄寝鸣云鼓,晨兴嗽玉津。妖神难犯己,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
指纹青而紫黑,为风热邪气深重,闭郁血络,证多危重。
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2卷。清·周学海撰。本书撷取《脉义简摩》、《脉简补义》之精要,综论脉象、指法及主病,并用对比的方式阐述二十四脉之脉象,又以八字真言(位、数、形、势、微、甚、兼、
针具名。《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现代巨针多用不锈钢制造,形与毫针相似,针身较粗而长。用于治疗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病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尾闾骨即尾骨,又名撅骨、尾桩骨。因跌打垫撞所伤。局部肿痛,压之加剧,活动可有骨声,步履、坐卧、翻身受限。治宜手法复位,给予固定,药物治疗同背脊骨折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