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见《审视瑶函》。即神光自见证。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该疔不计其数,形圆长如瓜形。治同疔疮。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脉疽。见该条。
书名。8卷。清叶大椿撰。刊于1732年。卷1论痘症病机及诊法;卷2为顺、逆、险三类痘病各十八朝的证治图解,共54图;卷3兼证辨治;卷4作者医案;卷5选录古人医案,共23家;卷6选录古人痘疹论述,共10
生机勃发,推陈出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张志聪注:“春阳上升,发育万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
书名。又名《金匮要略方论今释》、《订正金匮今释》。8卷。陆渊雷撰于1934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金匮要略》原文予以分析归纳和诠注,并对某些条文的释义试图融会中西医学说。但在联系现代西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錾菜之别名,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太平圣惠方》:“小儿胎疝,卵偏重者,灸囊后缝十字文当上三壮。”《奇效良方》列作奇穴,名囊底穴。位于男性阴囊后十字纹中。主治肾脏风疮,小肠疝气,偏坠,阴囊湿痒,睾丸炎等。艾炷灸3~5壮;或
痿症之一。亦称肾痿。由于肾热内盛,或邪热伤肾,阴精耗损,骨枯髓虚所致。症见腰脊痠软,不能伸举,下肢痿弱,不能行动,伴有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素问·痿论》:“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
出《素问·宣明五气篇》。肾经有一络上挟舌本,通舌下廉泉、玉英二穴而为唾,故唾为肾液。参见五脏化液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