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古方订补
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病证名。见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衄血。详该条。
溢,指脉来盈溢、洪盛。古代脉诊寸口(脉口)属阴,人迎属阳,若人迎与寸口脉俱洪盛如溢,示邪盛正衰,病进。《灵枢·终始》:“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
证名。《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肝热,按至肌肉之下,骨之上乃得,肝主筋也,寅卯时尤甚。必兼多怒多惊,便难,转筋挛急,四肢困热,满闷,筋痿不能起,头痛,耳聋,……冒眩,多瘛。”治宜养肝清热为主。
见《泉州本草》。为金边兔耳之别名,详该条。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大丁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夏月伤于暑热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夏月咳嗽。夏月喘急而嗽,面赤潮热,其脉洪大者,黄连解毒汤;热躁而咳,栀子汤;咳唾有血,麦门冬汤。俱吞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而保肺金。”《温热经
见《医学正传》。为墨旱莲之别名,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马尾连之别名,详该条。
见《滇南本草》。为玉竹之别名,详该条。
骨名。鼽与顺通。即颧骨。《素问·气府论》:“鼽骨下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