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昭令
【介绍】:
参见余午亭条。
【介绍】:
参见余午亭条。
人体身形和体质。观察身体的肥瘦、形态特征和体质强弱,对辨证论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医方著作。2卷。清·陈杰辑。刊于1807年。作者於自序中有托名“请乩”之说,但选方以民间验方为主。卷上为内科诸病验方;卷下为外症、女科、小儿等病,共400余方。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此外,陈氏另有《
病名。又名穿腮。即骨槽风。详该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露蜂房,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DU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神堂。属督脉。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1寸。布有额神经分支,额动、静脉分支及颞浅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鼻塞,鼻出血,癫狂,痫症;以及前额神经痛,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又名膝眼毒。生于足少阳胆经阳关、阳陵泉二穴处。证见焮肿作痛,溃脓较迟。脓液黄白者为顺;若不痛或流鲜血,或疮头渐多者为逆。治同外痈。
面色憔悴无华。为慢性病容,系久病脏腑气血耗伤所致。
病名。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三。系指疮痈生于咽喉,咽喉肿痛色赤,疼痛难咽。《丹溪心法》卷四:“咽喉生疮痛,是虚热血虚,多属虚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也。用人参、荆芥、蜜炙黄柏。虚火用人参、竹沥。血虚,四物加
①即鼻准,俗称鼻尖。《灵枢·五色》:“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参鼻准条。②素窌穴的别名。见《针灸甲乙经》。属督脉。位于鼻尖端中央。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水苋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