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作髓孔,即腰俞,见该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臑痈之轻症。详该条。
又称断针。指针刺时针体发生折断的现象。《针灸聚英》:“折针,本草云,医工针人而针折在肉中不出。”多由针身伤蚀,操作粗猛,体位变动或外力碰撞所致。针折后,患者应保持原体位,如断端尚在体外,可即拔出;如断
病证名。见《医说》卷四。正常的使用目力不会致病。若使用不当,如姿式不正,或在光线不适当的情况下长期读书视物,可因目视过劳,精气耗损而致眼疾。
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妇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故治妇女之病,当以经血为先。而血之所主在心,盖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是心为气血之主,而脾为气血之本也。若忧虑伤心,心气虚耗,不能生血,脾乃心之子
病证名。亦名经行声瘖,经来音哑。指每逢经行,声音嘶哑,甚至失音,经净后恢复正常的病证。多因肺肾阴虚,肝肾阴虚所致。若素体阴虚,经行之际,经水下泄,致肾水不能上承,肺失濡润,声门失畅,症见经引音哑、咽喉
前胸部。《素问·刺热篇》:“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
【介绍】: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吏,兼懂医术。清河东武城(今北京市境内)人。
指第五胸椎。《素问·刺热篇》:“五椎下间主肝热。”
脉象之一。脉来有歇止,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别。参见促脉、结脉、代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