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川中药志》。为山茱萸之别名,详该条。
见幼科直言条。
见《广州植物志》。为阿利藤之别名,详该条。
五脏气逆证中,脾气上逆的症状,出《素问·宣明五气篇》。《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病而不能灌溉于四脏,则津液反溢于脾之窍口,故为吞咽之证。”临床多见于脾虚小湿不化患者。
见《江西草药》。为零余子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外感不得卧之一。因风寒伤于太阳或阳明,或少阳郁而发热所致的不寐症。《症因脉治》卷三:“表热不得卧之症,发热身痛,无汗烦热,不得卧,太阳经表热症也;目痛鼻干,身大热,不得卧,阳明经表热症也;时寒时
八邪穴的别名,见《经穴汇解》。参见“八关大刺”条。
宋代医官职称。其职位仅次于太医局令,协助太医令主管太医局工作。
五官之一。又名目、银海。为肝之窍。与解剖学同名器官同。由目珠、眼睑、眼带、眼眶、目系等组成。具有明视万物的功能。《灵枢·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厥证之一。因肝气厥逆上冲所致的厥证。《证治汇补·眩晕》:“肝厥之证,状如痫疾,僵仆不惺,惺则呕吐,头眩发热。宜二陈汤加柴胡、枳壳、甘菊、勾藤、干葛、山栀、生姜。”勾藤散、石膏汤等方均可选用。参见厥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