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前胡丸

前胡丸

①《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八方。前胡、赤茯苓桃仁(麸炒)、陈皮鳖甲(酥炙)、煨诃子各一两,木香枳实(麸炒)、桂心槟榔半夏(汤浸七遍去滑,微炒)各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生姜橘皮煎汤送下。治气劳,心胸噎塞,不下食,渐加羸瘦。②《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八方。前胡、赤芍药桔梗、赤茯苓、枳壳(麸炒黄,去瓤)、炒大黄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当归各半两,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襕)一两。为末,炼蜜为丸,绿豆大,三岁小儿每服五丸,空腹粥饮化下。治小儿癖气腹痛

猜你喜欢

  • 豹子药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大丁草之别名,详该条。

  • 枯胎

    病名。亦称胎枯。指胎儿因某种原因死于母亲腹中,日久不下而渐干枯。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纸样儿。闫纯玺《胎产心法》:“胎气因母举动失调,或所禀怯弱不能自固,致儿内失荣养,不能长发,仍不陨坠者,此与果实干萎在枝

  • 风中藏

    见《普济本事方》卷一。又名中脏。详该条。

  • 温热论笺正

    书名。陈光淞撰于1915年。陈氏推崇叶天士《温热论》,但认为前人的一些注释不够理想,遂逐条加以笺正。作者的本意是“笺叶氏之旨,正诸家之失”(见序例)。全书分析比较精细,但在某些问题上也存在局限和片面的

  • 蜻蛉

    出《名医别录》。为蜻蜓之别名,详该条。

  • 外感湿泻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四。指湿邪外侵,脾气不运所致的泄泻。症见水泻肠鸣,腹反不痛,或呕而不渴,身重身痛。脉多濡软,或细涩,或浮缓。治宜燥湿利小便,用胃苓散、平胃散。身热身痛脉浮者,用败毒散、羌活胜湿

  • 人中疔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又名走黄疔、龙泉疔、闭口疔。人中为阳明络脉所经行之地,易发生走黄而成险证。证治见疔疮条。

  • 阳白

    经穴名。代号GB1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前额眉中直上1寸,正视时与瞳孔相直处。一说“在眉上七分,直瞳子”(《针灸集成》)。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主治前

  • 小儿瘿气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九卷。多因气结或水土因素而引起,症见颈部肿物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本证见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治以理气软坚,健脾除湿为主,用四海舒郁汤、海藻玉壶汤加减。

  • 金学谦

    【介绍】:见金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