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由哺乳失宜而成的疳疾。小儿长期缺乏营养,或乳食伤脾,均能导致脾胃积热,灼损津液而形成本病。症见形体消瘦,毛发痿黄易脱,面色黄黯,腹部胀大,时有潮热,皮肤松弛,囟门低凹,头骨不合等症。治宜健脾利
见《药材学》。为柿蒂之别名,详该条。
《素女经》:“女人阴深一寸曰琴絃。”即阴道内一寸处。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乃水癞愈后,余毒在肾所致。其症全身斑驳或赤或白,日久眉须脱落。相当于结核型麻风。
病名。见《伤科汇纂》卷九。证治同金创。详该条。
证名。见《证治准绳·喘》。指胃气上逆所致的气喘。《医贯·喘》:“胃络不和喘,出于阳明之气逆,阳明之气下行,今逆而上行,故喘。”多因痰湿中阻,而致胃失和降。治宜和胃理气,化痰降逆,如分气紫苏饮、指迷七气
见《广西药用植物图志》。为乌脚枪之别名,详该条。
见听呵条。
见《急救异痧奇方》。即雷击散,见该条。
鞭为硬之古体字,即胸中痞硬,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