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医门补要》卷中:“忧闷伤肝,致帝丁两旁凸起紫筋数条,束紧咽喉,似物撑塞,吐不出,咽不下,名为上格……内投平肝散。”参关格条。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瞳神缩小。详该条。
①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瓜子金之别名。②见《分类草药性》。为垂盆草之别名。③见《植物名实图考》。为婆婆指甲菜之别名。④见《湖南药物志》。为螺厣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证名。指便下多气泡如蟹沫状。见《世医得效方》卷六。为气痢证候之一。详见该条。
病名。指汗泄不畅所致的一种皮肤病。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八。又名疿汗疹、疿疮、痱子,由于暑湿蕴蒸,汗泄不畅所致。多见于炎夏,以小儿肥胖人易患。好发于头面、颈项、腹、背、肩、股等处。皮肤汗孔处发生密集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芦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滇南本草》。即玉米须,详该条。
病名。见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因肝火湿热太甚下注,或新婚伤损,或交合不洁染毒而成。症见阴户一侧或两侧结肿,形如蚕茧。治宜清肝泻热解毒。方用逍遥散加减,或用甘草水薰洗。
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指医理与《易》理同源于事物的阴阳变化。《类经图翼·医易》:“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