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即吹花癣。详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病证名。见《古今医统》。即黄风内障。详该条。
见竹林寺女科秘书条。
治法之一。即从治,或称反治。《素问·标本病传论》:“有从取而得者。”参从治、反治条。
颈部的脉管,相当于人迎脉搏动处。《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
书名。2卷。杨叔澄编。上编为制药学总论及丸、散、膏、丹、酒、露、胶、锭的制法和成药贮藏等;下编为生药制法,包括火制、水制、水火合制、酒制、药制、自然制等各法。书中除举例说明外,还附入作者的一些按语。1
见《证治准绳·疡医》卷二。即白术散第二方。见白术散条。
书名。明·李中梓撰。本书共收医案50多则,不分门类,不立标题,大多为内科杂病疑难治案。作者长于脉诊和辨证,处方灵活,案语明晰。初未刊行,后收入李延昰《脉诀汇辨》中。
唐代医官职称,设于太医署、尚药局中,各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