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宋代医生。生平不详。著有《李深之手集方》。
病证名。见《素问病机宜保命集》。亦名漏胎、胞漏、漏胞、漱经、胎满。①《医学入门》:“不通而下血者为胎漏。”孕后因气血虚弱、肾虚、血热等致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症见阴道不时下血、量少或按月来血点滴,并
见本草乘雅半偈条。
见《广州植物志》。为卜芥之别名,详该条。
见《贵州草药》。即油桐根,详该条。
病名。即痧证。又称痧气、痧秽。见《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痧症要略》:“痧胀者,气之闭也,火之逆也。气为毒壅,火为毒升,故胸膈作胀,头目不清。治痧者,必先开其气、降其火,而后胀可消也。若食阻痧气于上
见《本草纲目》。即芭蕉油,详该条。
皮肤针之一。将毫针集簇成丛,外加捆扎,故名。参见皮肤针条。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三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本草经集注》。为小蓟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