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①惊风八候之一。详该条。②即惊风。《幼幼集成》以急惊、慢惊、慢脾三证,易为误搐、类搐、非搐。误搐:“盖小儿伤寒最多,由医者治不如法,抑遏其邪,莫能外解,因而壮热不退,遂变为痉,则有搐搦反张之候,与《内经》诸痉项强,诸风掉眩,诸寒收引之例相符。归于误搐之下。”类搐:“盖伤暑疟痢,丹毒霍乱,客忤中恶,其证显然,辨识既明,一药可愈,何致作搐,由医者延迁时日,抑遏邪气,无所发泄,亦有变为搐者,所以谓之类搐。遵《内经》诸热瞀瘛,皆属于火之例,归于类搐条下。”非搐:“盖小儿吐泻病后,脾败胃绝,昏睡露睛,虚痰往来之证,幼科以为慢脾风,更以大惊卒恐,神魂离散之证,为急惊风,不知此之征,死生呼吸,犹敢以惊风称之耶。因体景岳非风之意,竟以非搐名之。”

猜你喜欢

  • 李子乘

    【介绍】:宋代人。生平不详。注《太上黄庭外景经》,3卷。

  • 苕子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小巢菜之别名,详该条。

  • 翣(shā 沙)舌

    病证名。《喉科心法》:“舌忽然肿大肿硬,即时气绝,名曰翣舌”。《鲍氏验方新编》卷一:“舌出口角,时时动摇,此名翣舌。”系指舌肿胀,多由心火上攻所致。治宜泻心火为主。外用皂矾,煅为末,搽舌上。参见舌肿条

  • 痘疹广金镜录

    书名。3卷。清·汪琥撰。约刊于17世纪。本书根据《痘疹金镜录》予以补充修订而成。

  • 痘疹正宗

    书名。2卷,又有4卷本,书名《痘疹指南》,内容全同。清·宋麟祥撰。刊于1695年。上卷痘疹门;下卷疹症门。作者师承费启泰《救偏琐言》,认为痘为先天之毒,治宜攻下,反对用托补之法。故本书内容尤详于痘症的

  • 庄氏紫金丸

    见《证治准绳·幼科》集八。即紫金丸第二方,见紫金丸条。

  • 臭拉秧子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天仙藤之别名,详该条。

  • 留者攻之

    治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凡积瘀留滞的病证(如气、血、痰、水),应用攻逐药物。如气滞者须行气,血瘀者须祛瘀活血,痰饮滞留者须涤痰,水饮停留者须逐水。

  • 药性简要

    见医学五则条。

  • 冬地梅

    见福建《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为臭茉莉之别名。详该条。